最新文章
為何推動社會企業?
推動意義
一、公民的自覺與自發
無論是政府組織、企業以及非營利團體,均是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相互依賴、交易並維持生活的社會組織。
然而,發展過程中,企業部門受制於市場運作法則,在追求利潤並與政府協力關係中,易產生市場失靈的困境,而對於私人企業不願意介入,而政府又力有未逮的領域,第三部門雖被期待作為社會價值缺口的支持性部門,惟基於先天上的限制,而呈現失靈現象。
從而,以社會性目標為前提,並運用企業手法,將企業部門與社會部門逐漸融合,而成的新組織型態(社會企業),開始成為變革經濟下新趨勢。
二、極端資本主義的反思
至近年來,全球金融風暴引起許多對於資本主義極端發展的省思,而在這後金融海嘯時期紛紛從發展社會創新與處理社會問題的角度,思考追求經濟性目標與社會性目標平衡的策略或方式,於是,「社會企業」的議題在這一年多來,被熱烈的討論,蔚為風潮。
三、公共服務的變革
就公共行政而言,無論是美國或歐洲社會企業,皆不可忽略其政策意涵。就歐洲社會企業而言,社會企業係屬支持性政策,其目的在於提供弱勢者回歸主流就業市場之機會,其政策理念乃是從傳統消極性的「救濟」角色,轉變成透過培力,鼓勵自力更生的積極性政策作為, 其實在數年前勞動部早已將此發展列為業務推展的範疇。
既有機會
(1) 臺灣的環境:具有優秀的人力素質、有活力的中小企業、創新與創意的能量。
(2) 發展時機上:目前對於社會企業之議題,社會關注程度以及社會需求提高。
(3) 累積的能量:勞動力發展署有10餘年民間深耕的經驗,並且在目前的發展時機上,
可借鏡其他國家發展經驗,回應社會需求。
國際發展經驗
勞動力發展署近年持續研究各國社會企業相關發展經驗,英國、德國、新加坡、韓國之社企發展模式各有其獨特之處,
現正深入剖析各先進國家之經驗,以期配合行政院研議出適合我國的社企發展模式與策略,僅將各國簡要發展模式概況列表如下。各國詳細社企發展概況,請進一步參考「知道更多」中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