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大埔愛樂 曾文水庫畔的漂流木提琴村
「Re 退回來一點,再大聲一點......」週三晚上6點不到,和平社區發展協會所在的和平基地內,大小提琴的樂音此起彼落,指導老師黃聖哲領著大埔愛樂樂團老老少少近20名團員進行團練,他們正上緊發條,為明天和灣聲樂團聯合舉辦的演出做最後準備。每週三和週四都是協會製作小提琴和練琴的時間,老師由台北南下,團員有社區居民、嘉義本地大學生,甚至有來自愛爾蘭的外籍人士,年齡從8到80歲都有,固定時間聚在一起學製琴、練琴,這裡對他們而言,已有一種家的歸屬感。
大埔鄉是嘉義縣面積第二大﹅人口卻最少的鄉鎮,用「地廣人稀」來形容再貼切不過。面積大卻又人口少的原因,是境內建有全台最大水庫曾文水庫,全境9成以上的土地屬於國有或保安林地,限制了產業的開發;再加上位置的偏遠,不論是從台南或嘉義進來,開車都要1個多小時,更是局限了地區的發展。
師法義大利Cremona 打造台灣製琴小鎮
大埔鄉和平村裡的和平社區發展協會,雖然早成立於2003年,但直到2018年以漂流木製作小提琴為發展主要題材,才逐漸展現社區的動能、並打開知名度。原任職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協會理事長吳倚豪,當初在哥哥「我不想七老八十時,在大埔鄉騎著電動車,整天看不到半個人」的勸說下,毅然決然放棄高薪,展開了遙迢的返鄉之路。
然而,面對社區幾十年的停滯狀態,別人做不到,離家多年的他又要從何開始?和平村不到800人的居民,不論是人力和資源都少之又少,最多免費的資源就是每年颱風過後周邊山林沖到曾文水庫的漂流木,過去村民多拿來做杯墊、裝置藝術。吳倚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留日的小提琴老師黃聖哲,得知義大利北部小鎮—Cremona,以製作小提琴聞名,因此聚集了許多優秀的製琴師,並出產全世界最優良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製琴工藝創造更多的消費及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大埔鄉就想走這條路,那何不把水庫旁的漂流木做成小提琴?」於是協會租用水庫旁的大埔旅遊資訊站做為基地,不但教居民製琴,還成立了大埔愛樂弦樂團,請老師指導他們演奏大小提琴。4年多下來,不但和國內外的樂團交流,也接受很多單位的演出邀約,小提琴已成了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產業。
不分老小 音樂凝聚了社區情感
在台灣,學音樂受學費昂貴限制,屬於高門檻的才藝,對偏鄉孩子更是遙不可及的夢。但協會利用免費的漂流木製成小提琴,不但長者們從中培養興趣,找到自我價值,孩子們也珍惜難得的資源,更加認真學習,在和外界樂團交流的過程中,建立了自信。
今年已75歲的陳瑞雲,2021年為給孫子們留做紀念,加入製琴行列,樂在其中的他已陸續完成12把小提琴。不僅如此,他也是樂團成員之一,和孫子輩的學員一樣認真學琴。村民因此建立了濃厚的社區意識和情感。
提琴村成形 吸引青年返鄉就業
此外,提琴工藝產業也帶動了青年返鄉就業,目前協會聘用8位員工,其中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進用了4人。計畫一開始就在協會服務的專案經理簡廷羽,除了行政工作外,同時擔任課輔老師,也很開心有機會重拾小時候學過的小提琴。「勞動部在社區剛起步時,給我們最大的支援,」土生土長的協會秘書吳柏頤表示,要有平面設計、導覽解說、提琴教學等多元專長的人才,協會才能運作。原來在台中工作的王晨雯,則是多元就業計畫延用人員,主要負責社區導覽解說、農產品販售等工作,活潑開朗的她擁有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血統,從小在大埔鄉長大,對社區居民自然多一份關切之心。
近4年小提琴產業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觀學習,進而帶動了社區觀光發展,協會從第一年30幾萬元,短短4年,累計盈餘已有300多萬元,快速成長的獲利情況,反映遊客來此買琴、上課、消費所帶來的可觀效益。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初動土興建的「大埔藍色公路遊憩廊帶計畫」,投入2億多經費,號稱大埔史上最大筆觀光建設,其中部分經費將於和平村建置4層樓的琴鷹薈館,屆時協會不但有專屬的辦公室、會議空間,社區孩子也會有分齡的課輔教室,在一樓更設有提琴博物館等展覽空間,未來串連曾文水庫賞鷹平台活動,更具加乘整體行銷效果。
國際小提琴大師林昭亮,多年來持續陪伴南投仁愛鄉親愛國小的小朋友拉琴,讓偏鄉國小揚名世界,為眾多偏鄉孩子帶來信心和希望。大埔愛樂弦樂團也正在走一條不一樣的路,而且,越走越寬廣。
大埔鄉和平社區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在地就業面孔> 青銀共創與交流 深化社區情感 |
▲不分男女老少,連老外都來學。大埔愛樂成員,每人至少都擁一把自製的小提琴。(林穎成 攝)
▲每週三下午學員們自動自發到社區辦公室製琴,也能一起切磋技巧。(林穎成 攝)
▲樂團靈魂人物黃聖哲老師,每週三、四陪著團員製琴、練琴。(林穎成 攝)
▲團員們專注練琴的神情。(林穎成 攝)
▲推廣臺灣音樂文化的灣聲樂團,2023年4月底和大埔愛樂樂團交流。(和平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