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故事行銷夠給力 把「黃荊」變黃金
古代故事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荊」,你認為是什麼?荊棘?據考證,其實是「黃荊」的枝幹,堅韌不易折斷,可比現在教訓小孩的「愛的小手」,只是威力大得多。黃荊是台灣原生樹種,到處可見,甚不起眼。但屏東大武山下﹅內埔鄉的隘寮社區,卻把黃荊當寶,甚至變成屏東內埔鄉隘寮社區的產業新明星。
隘寮溪畔就有大片的黃荊自然林。隘寮的地名,起源早期漢人在大武山腳下拓墾時,設隘口防止原住民侵擾,「隘寮」就是避風雨的屋舍。地方還流傳「有溪嘸橋,過水隘寮」(台語)這句話,指要渡過隘寮溪,沒有橋,只能捲起褲管冒險前進,反映的是老祖宗的開拓精神。「沒有辦法就要想辦法!」潘玉燕直接呼應了這種克服萬難的氣魄,她是隘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眼睛大﹅說話快﹅嗓門明亮,典型的行動派。
黃荊一身是寶 發展特色產業
黃荊確實全身都是寶,當地老一輩人都知道,但直到近幾年才被重新開發。這種俗稱「埔姜仔」的灌木,生命力強,枝條常被做成拐杖、畚箕、掃把、搖籃、筷子、陀螺等;它的枝葉曬乾後,隨手一綑,點個火,就是天然蚊香,不刺鼻不傷身,還有淡淡清香,能安神;黃荊樹整顆都是藥材:黃荊子可以緩解更年期症狀;葉片成分可緩和皮膚癢,葉燒成灰具清潔效果,枝葉煮水可減緩感冒頭痛症狀;平埔族在傳統夜祭中戴的頭圈,就是用黃荊編成的。黃荊跟常民生活早已形影不離,難怪人們喜歡叫它「黃金子」。
潘玉燕本來也「有眼不識泰山」。當時要找個題材發展地方產業,佳冬鄉有蓮霧,枋山鄉有芒果,高樹鄉有鳯梨,長治鄉有木瓜,有些隘寮雖也有種植,但市場第一印象已被人搶先占走,正傷腦筋,才偶然從耆老口中得知,原來「黃荊」寶物就在身邊。
就這樣,她抱著「你不做怎麼知道沒有機會」的決心,找資源,找方法,花3﹅4年陸續開發出一系列黃荊商品,吃的用的都有:「黃荊黑豬肉香腸」香氣特殊,一顆25元的「黃荊蛋」賣得嚇嚇叫;用黃荊花蜜製成的「埔姜蜜」,酵素豐富,早就是先民日用的天然甜味來源。清香的葉子傳說可除瘴氣,就製成「不驚茶」;葉子磨粉製作適合禪坐安神的「黃荊薰香」;還有能止癢的「舒緩膏」、清潔力強的黃荊三色手工皂、包裝精美的洗沐禮盒等等。
說菜﹅地方故事 堆疊記憶點
但客人不會只滿足於買特產。相當重視行銷,也有行銷頭腦的潘玉燕,當然也有一套黏住客人的計畫,其中秘訣包括說故事。像規劃「185沿山秘境勝利遊&鐵馬行」﹅「隘寮農村體驗遊程」裡,中午的指定用餐地點就是社區協會打造的「愛聊親子遊樂食堂」。菜色是協會與屏東科技大學餐飲系共同合作開發的,可以吃到招牌米苔目﹅黃荊烤雞腿﹅黃荊香腸﹅花生豆腐﹅黃荊蛋﹅不驚茶﹅水醃菜牛肉麵等特色風味美食。不只是吃,黃玉燕還會展現說菜功力,介紹菜色開發的過程,讓遊客吃起來更加有滋有味。
在地的特色景點則有隘(愛)可可樂園和隘探索樂園,都屬趣味性的環境教育場域;還有與軍事設施有關的「勝利門」和勝利門隧道、隘寮靶場,還會加碼告訴你「涼山特勤隊」的魔鬼訓練過程,以及在地神奇的石頭公傳說。
遊程體驗活動則包括用搓揉聞看聽五感認識黃荊樹,接著採黃荊,採下來的黃荊可以選擇DIY黃荊蛋﹅黃荊薰香﹅黃荊包(埔姜粿),其他還有體驗當地傳統「剉米苔目」的活動,絕無冷場,趣味橫生。
要讓孩子勇敢說出:我是隘寮人
但走到今天,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2019年,協會財務一度吃緊,但產品開發不能中斷,否則前功盡棄。潘玉燕靠著協會盈餘繼續聘僱一個半人手堅持走下去,一年後產品開發成功,營運谷底大翻身!「傻傻做的人,也有他的福氣。」她說,她的不放棄,終於得到回報。
一個外地嫁來隘寮的媳婦,為何能如此堅持?黃玉燕說,因為她每次要跟別人介紹隘寮,非得要提到鄰鄉三地門或瑪家、萬巒,別人才有概念,「我想要我的4個孩子能勇敢的說出:我是隘寮人。」她說,這其實也是社區婦女志工的共同願望和理念。「付出才會傑出,要勇敢去做。——勇敢作夢,勇敢付出,勇敢做自己。」是潘玉燕的座右銘。
靠著故事行銷,隘寮漸漸打開知名度。但行銷不能只靠一張嘴,「你一定要了解你自己,還要有一定實力。」她說。她喊出目標,隘寮的遊程活動,一年要吸引3,000人次造訪。在台灣旅遊業復甦的今年,正是團隊大展身手的時候。
隘寮社區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多元就業面孔> 享受創新過程中的學習和成長 |
▲隘寮社區發展協會的團隊夥伴,在理事長潘玉燕(右二)衝衝衝的帶領下,業務成長出色。(林穎成 攝)
▲「有溪嘸橋,過水隘寮」是園區的地標,左邊一叢灌木就是黃荊樹。(林穎成 攝)
▲協會帶遊客騎自行車走訪隘寮村各角落,包括隘寮靶場、勝利門、禮納里部落等。(隘寮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昔日軍事建設勝利門隧道歷史超過50年,全長140公尺,成為隘寮社區營造的185沿山秘境。(隘寮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協會不斷追求創新,利用黃荊製成的各種產品,實用與質感兼具。(林穎成 攝)
▲戴著黃荊裝飾的草帽,桌上一把乾燥黃荊,理事長潘玉燕拿起愛聊食堂的菜單,一一說菜。(林穎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