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花蓮啄木鳥 幫部落婦女找到成長的路
這是一個從香港嫁來花蓮的媳婦,花20年用盡全力改變花蓮部落婦女的故事。
2001年,桃芝颱風重創花蓮,光復鄉許多父母因必須離開家園謀生,留下家裡的孩子獨自面對成長課題。生於台北,長在香港,卻因緣際會嫁給花蓮阿美族先生的彭伯華,便和幾位在地媽媽整合資源,幫助受災戶安頓生活,並且走入校園,用說故事陪伴孩子。兩年後,成立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初心是想治癒人們心中的傷痛,陪伴下一代走向光明。
協會白手起家,藉由義賣二手商品募款,之後開始在花蓮幾個鄉鎮設攤,2009年正式成立公益二手商店「啄木鳥的窩」,經營至今。早期著力於培力偏鄉及部落弱勢青少年,以餐飲為平台,開出兩家餐廳,經營穩定。現在重心則放在透過部落織布文化,促進婦女就業。近10年,協會向勞動部申請通過「等等啄木鳥」和「德米路 Tminun‧偏鄉人才育成」等一系列計畫,讓會務進展很快。近年則以「德米路織工坊」為核心,擴大婦女培力就業。
結合培力與創收 跨足4大領域
「德米路」在太魯閣語的意思是「織布」,「德是才德,米是勤勞,路是織一條回家的路。」總幹事彭伯華把對德米路的期許,灌注在字義上。「當一個婦女被看見,她生命的改變,會帶來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力!」彭伯華深深相信著。
這個計畫開啟了啄木鳥協會對織娘耆老和傳統織布工藝價值的探索。首先她們找到了萬榮部落的許美珠(Yusi)阿嬤,由她手把手傳承太魯閣族的織布工藝,培訓種子成員;協會也把織布工藝串連地方相關資源,設計成兩天一夜的「織布文化小旅行」,為部落創收。
現今啄木鳥協會的事業體跨足4大領域,第一是餐飲,包括設於光復糖廠的「啄木鳥的家」義式餐廳,採用原民食材做成創意料理,如今是花蓮知名的高水準餐廳。另一家是以咖啡和烘焙為主的「啄木鳥的花園」。兩家餐廳除了創造收入,也是餐飲技能及管理的教學場域,培育走偏的青少年或弱勢婦女就業技能,建立經濟獨立能力。
第二是零售業,即「啄木鳥的窩」二手商店。協會在社區回收許多物資,經過整理、分類、包裝、上架,並將二手牛仔布料作為德米路織工坊物料來源,重新給予生命力;協會也透過二手商店,作為鄉內國高中生職涯體驗場所,提早為工作做準備。第三是文創業,以「德米路織工坊」為基地,肩負多重使命:織布工藝婦女培力基地、傳承太魯閣族織布文化、銷售手作布品開展綠經濟以創造收入、成為地方遊程特色賣點等。
這三項事業的所有收入,都會提撥1成回饋給協會。
幫助「小媽媽」解決經濟與育兒困境
第四是非營利的教育中心,包括「德米路女子學校」和「馬遠Masuaz親子館」。女子學校會帶領當地青少女和年輕婦女了解自我價值與潛力,提供職涯建議,培力就業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協助她們考取專業證照,並媒合工作。
親子館的成立,源於花蓮嚴重的「小媽媽」現象。根據內政部2019年統計,花蓮縣19歲以下「小媽媽」比率高居全國之冠。光在馬遠和萬榮兩個部落,彭伯華就找出了19位小媽媽、45個孩子。彭伯華指出,小媽媽們面臨經濟、人際關係、育兒教養3大困境,而且她們多留在部落,很少出來。
難得的是,光復鄉富源國中4位擔任志工的布農族國中生,想要在家鄉尋得一處可供年輕媽媽與幼童有空間學習。在築夢過程中,有工研院贊助經費成立馬遠部落「Masuaz親子空間」,在多元就業及聯合勸募中心的輔助方案下展開營運。裡面設遊戲室、共讀室,一般家庭都可前來利用。個案服務對象則為父母親在24歲以下,家中育有0-6歲幼兒的弱勢家庭。搭配協會志工的定期訪視關懷,安頓小媽媽的生活。
協會也多管齊下,一方面推出「在家教育•親子共學」計畫。彭伯華將轉化自己兩個兒子長期在家自學的經驗,把方法帶給小媽媽們,讓孩子不會錯過重要的啟蒙階段。另一方面,培訓小媽媽織布技術,提供織具,發展家庭代工,解決經濟問題。
不只教技能 更要有「視野」
除了發展業務,還要帶人,彭伯華坦言,「找人、培養人」是最大的挑戰,「觀念和心態若沒有跟上,很難做事。」特別的是,彭伯華培育員工,不只教技能,更教夥伴要有「視野」。
彭伯華觀察到,部落的人多缺乏三樣東西,一是自信,學習一技之長,可以最快幫他們找回自信;二是視野,視野能激發上進心,因此她讓夥伴們去參觀、訪問、跑市集,接受外界刺激;第三是表達,她要求每個人把自己當月做的事做成8頁簡報,跟夥伴分享;刻意安排移動式學習,讓夥伴輪流到不同餐廳、二手商店、不同場域去面對陌生人、甚至處理客訴。「我很開心這5年來已經培育10多個夥伴成功自立,有的進入職場就業,有的自行創業開店,他們離開時,手上有技能,心中有視野,回頭看,辛苦是值得的。」她說。
要靠自己的力量 展翅起飛
20年前從零開始到今天的規模,她是如何撐過來的?「我是不容易放棄的人,」彭伯華說,是心中的信仰和憐憫心支撐著她,但也感恩有許多天使給協會大力支援,有大飯店主廚無償指導技術,有香港大廠長從客人變長期守護者;「當你認真做事情,總會有人把資源給你。」
現階段在勞動部多元就業計畫下,有6位進用人員;近5年累計有35-38位進用人員,留用最長達3年,也有已經具備管理專長以及獨立創業而離開的人。
劉碧雲原是埔里客家人,嫁來萬榮部落。一開始她不敢走入人群,不敢與人對話,因為有雙巧手,2年多前經人介紹進入德米路,從織布學起,如今能打版和設計,成為織工坊最全能的好手和師資。她體會到「人要自己走出來,多看多學多說,才能像蛹變為蝴蝶。」
靠著各方資源給予的養分,這隻啄木鳥羽翼漸豐,2024年以後,彭伯華決定讓協會走向社會企業,公司化、做品牌經營,靠自己的力量張開翅膀,「是該讓自己獨立起飛了!」她這麼決定。
花蓮縣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多元就業面孔> 部落女孩 學習獨當一面 2023年正式加入啄木鳥協會的江嫚萍,成長於馬遠部落,曾在新竹手機零件廠上班,有主管經驗,因職業倦怠而返鄉。彭伯華把馬遠親子館的營運交給她,她正積極讓自己做好準備。她觀察到,部落的年輕媽媽未能善用社會資源,沒有學一技之長,讓自己陷入困境,因此她想幫助這些小媽媽。 要獨當一面,她坦承有點壓力,但她感恩有工作的機會,也給自己打氣,相信「再困難的事,明天都能迎刃而解!」 |
▲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總幹事彭伯華(中)帶領一群願意做、願意學的娘子軍,在花蓮偏鄉做弱勢婦女的後盾。(林穎成 攝)
▲彭伯華以「3H」解釋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的「全人」意涵:Warm-Heart(熱情的心)、Skillful-Hand (勤奮的手)、Manager-Head(管理的頭腦)。(林穎成 攝)
▲協會現以「德米路織工坊」為核心,發展手作品銷售、工藝培訓、織布文化小旅行等業務。(林穎成 攝)
▲劉碧雲從零學起,現在成為織工坊最全能的好手和師資。(林穎成 攝)
▲商模圖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