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 食農教育與海廢藝術,科學化打造永續商模




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臺灣,政府強力號召青年投入地方,促成新一波青年返鄉。2007年,大學畢業3年遲遲不習慣異鄉生活的陳薈茗聽見心中的呼喚,返回苗栗縣苑裡鎮。
2010年外商申請在苗栗沿海設立大型風力發電機,激發在地人串聯全臺9個縣市支持者抗爭超過2年。2012年事件落幕,但陳薈茗與夫婿陳世佳等一批熱血人士有感,激情過後更應該把永續家園的目標化為日常行動;於是和鄉親籌畫2年成立社團法人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期望從食農校育、海線藝術生態兩大路線實踐對家鄉的愛。
無毒有機友善耕作,地瓜價格翻3倍
先看食農校育。陳薈茗說自己是注重「吃進什麼」的人,很排斥不天然或加工食品,「在地務農長輩卻慣性施藥,寧可接受節省除蟲時間又提升產量,但價格不振的現實。」她和團隊立志讓長輩也能了解:友善耕作雖會讓產量銳減,但好處更多——除了不傷害身體與土地,最重要的是,價格翻3倍。
協會第一步是徵求一塊閒置土地當作公有田地,第一期從稻米入手,然後轉種地瓜。她和十多名臺灣大學志工學生下田示範有機栽種,從栽植地瓜苗、除草、翻藤(將原本藤蔓下方凌亂生長的小根系拔除)到採收、清洗、挑選等全套流程,讓老農們看到,雖然最終收成僅一半,單價卻飆到60元;而傳統做法雖然一分地收成8000台斤,單價僅15元。
農民們心動了,協會乘勢進擊,將公田分成10股,有意者各自認領1股,栽種茄子、辣椒等青菜;同時延請專家授課,「長輩把青菜帶回家享用,第一口就讓全家驚豔,尤其是煮飯的媽媽們,都說『這才是年輕時候吃到的食物原味。』」
自許頗有商業頭腦的陳薈茗補充,當時已經想到可以跨足有機領域,有助尋求企業合作。「我們找星展銀行協辦志工日,提供全套體驗活動,帶他們巡田的同時教育有機栽種的知識;回到室內則是請廚藝講師教大家DIY地瓜圓。」這套商業模式仍是現在進行式。
淨灘拾廢四部曲,吸引科技大廠目光
2019年,協會跨入淨灘行動領域,這時鄰近的長照機構前輩熱心建議,引進政府資源才更有餘裕往下紮根,並與學校合作推廣海洋教育課程。他們從善如流,第一次就申請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3年期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拿到4個員額。
身為專案管理人的陳世佳於是從農務經驗出發,帶頭落實嚴謹的淨灘行動並打造海洋教育的新商模。因為一般人對淨灘的理解,多半是撿拾免洗餐具、塑膠等海岸遊憩活動遺留的垃圾,但是垃圾的分類更重要。陳世佳說,團隊成員反覆討論,設計出寓教於樂的淨灘四部曲,包括撿拾、講課、海廢藝術DIY與海味餐,其中撿拾是關鍵。
他解釋,他們依循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ICC)制定的海灘廢棄物標準,以統一表格記錄垃圾種類及數量,以利採取具體可行的方式尋求解方,更可以運用數據強化海洋教育的深度。科學撐腰,讓認真看待拯救海洋的科技廠商BenQ明基基金會、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GIANT)陸續找上協會辦理志工日。
此外,協會積極尋求政府資源,透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橋接海洋大學、苗栗縣政府農業處自然保育科、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少倫及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等專家學者,在出水海岸設置監測系統,追蹤10年來突然冒出來的石蓴,以利解讀這種被視為「潮間帶生態指標」的藻類究竟對環境是好是壞。
倡議海廢藝術,舉辦工作坊體驗生態
至於海線藝術生態,2021年,協會參加苗南海地景藝術節,展出5件作品,陳薈茗期望,藉由政府串聯苑裡、通霄兩鎮的地方組織,倡議海廢藝術議題,落實藝術進入社區的願景。
從那次起,以30歲以下青年為主力的團隊成員,陸續構思幾套為不同屬性、年齡的客戶客製的遊程與體驗工作坊。例如苑裡素有「藺草的故鄉」美名,於是攜手出水社區藺草班合辦藺草生態餐桌;以單車走讀的低碳小旅行玩法,到漁港見識競標拍賣流程,並學習挑選鮮魚技巧等。
3個5年計畫,解決社會問題也拚財務獨立
2024年初,協會轉成執行2年期「培力就業計畫」,配置6名員額,協會的另外兩名專案管理人郭曉璇、王育姿都是滿懷熱情、勤奮的好夥伴,尤其是在行銷、電商領域,注重活動細節及用戶體驗。
未來10年是衝刺期。「政府補助不是長久之計,協會本身既然下定決心解決社會問題,當然也希望有一天成為財務獨立的社會企業。」陳世佳說,「我們當初申請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時就預設3個5年計畫,現在正循序漸進地朝著2035年實現夢想的道路前進。」
社團法人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臉書官網
陳世佳:齊心耕耘17年,荒地變黃金
大學念會計系、研究所攻讀創意設計的陳世佳,既有科學腦,也有藝術心,因此憑藉著愛與理想,就告別臺北,來到苗栗縣苑裡鎮。17年來,他和陳薈茗攜手走過抗爭,也協力將原已淪為荒地的工作坊重建起來,在他眼中,決定因素是夥伴要同心,對未來有共識,才能走得長久。
他感激合作過的夥伴們,年輕的專案管理人員,有責任感也有使命感,而進用人員雖是中、高齡族群,但都是懷抱著要做就做到好的心態學習並執行。「儘管會務龐雜,難免掛一漏萬,但是人人清楚目標就在前方,這是我們年年可以做到達成率80%的關鍵。」(林穎成 攝影)

▲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舉辦環保志工日,參加的員工在沙灘上蔚為人龍。

▲導入巧思的淨灘拾廢活動,也成為民眾自然體驗的一環。

▲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的成員多為30歲的年輕人,陳薈茗(前排右2)希望還給家鄉自然而美麗的生態樣貌。
多元培力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授權.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本著作係採用
相關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