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Pinnguaq科技力助攻 加拿大原民走進數位世界



在一個差不多整個西歐大,但人口卻僅有3萬人的地方,該發展什麼產業才能擺脫經濟停滯?在這種人們連要見面都已經困難重重的地方,什麼樣的工作才能串連起彼此的生活?
這正是加拿大Nunavut地區所面臨的困境。Nunavut是加拿大最北端的領地,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大約是台灣的55倍,但由於地處偏僻,工作機會少,整體失業率達15.6%,某些地區失業率更高達驚人的72%。
不過困境往往能激發出人類的潛能,居住在這裡的Ryan Oliver就為家鄉父老想到解方。
搭建網路,極圈族群擁抱科技力
來自遊戲產業的Ryan Oliver一向認為,擁有電腦知識代表擁有機會,但他觀察到Nunavut地區沒有電腦課程,「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有這種課,」Ryan Oliver不禁思考,如果能讓電腦知識在這個地區普及,會帶來什麼改變?
因為這份使命感,Ryan Oliver在2012年創辦了Pinnguaq(2024年9月改名Ampere)。Pinnguaq在因紐特(Inuit,居住在北極圈周圍的美洲原住民)語當中代表「遊戲」,而Pinnguaq的目標就是透過製作遊戲讓Nunavut青年有機會接觸科技,以支援農村、偏遠地區與原住民社區發展STEAM技能,進一步擁抱多樣性並創造機會,增強所有人的能力。
-小辭典:STEM/STEAM
STEM教育是一種跨領域、學科整合的教學方式,最早是1996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提出的一套教育理念,著重於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故稱STEM;2014年也延伸出藝術(Art),成為STEAM教育。
STEM / STEAM教育採用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結合跨領域知識技能,解決現實世界會碰到的問題。培養出主動學習、喜歡學習的下一代。
根據清華大學周淑惠教授定義 STEM 教育的意涵為:針對生活中的問題,透過工程的設計、製作與精進的核心活動,作為課程與教學主軸,歷程中並整合運用科學與科學探究、數學與數學思考、以及技術與工具等,以產生製作物暨解決實際的問題。
Pinnguaq打算以因紐特人的文化、歷史、語言和神話為課程中心,教導學生編寫遊戲和軟體程式。由於缺乏穩定的網際網路,計畫一開始,Pinnguaq的員工必須「花上一個小時試著讓網路連線穩定,以取得需要的上課軟體」,後來Ryan Oliver改變作法,讓Pinnguaq員工攜帶已預先載入100堂軟體設計課程的隨身碟,如此就可以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教導學生。
Pinnguaq的課程學習與實作並重,除了知識傳授外,也會帶領學生實際製作遊戲,並在遊戲中融入因紐特文化,幫助孩子理解自身的歷史。Pinnguaq也與大公司合作。例如從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的電子遊戲開發商EA Canada(Electronic Arts,簡稱EA )等公司招募員工成為課程導師,這些導師會透過Skype加入直播課程指導學生,也為學生提供第一手的業界經驗。
開發遊戲導入文化元素,原民女孩辦到了
截至目前,Nunavut地區已有大約250到300名學生參加了這項課程,Talia Metuq就是其中之一。當年年僅18歲的Talia Metuq參加Pinnguaq與EA合作的程式設計課程,開發出一款探索北極小鎮的遊戲。只要點選遊戲人物,就可以看到因紐特神話的解釋。
製作出這款遊戲讓Talia Metuq相當興奮,更重要的是,這也為她找到人生的新方向。Ryan Oliver說:「Talia Metuq真的很投入,最後到卑詩省的學校學習動畫和3D建模。她學成之後,我們就聘用了她。」
強調永續教育,廣設創客空間
Ryan Oliver認為,永續性是Pinnguaq工作的一大重點。「過往白人在Nunavut地區的嘗試往往只能維持半年,然後就會離開。因此,我們要立即開展教育計畫,證明我們的計畫可行,可以提供產品,可以提升能力,」Ryan Oliver說。
除了走入社區,Pinnguaq也致力於在加拿大各地建立創客空間(maker space),並於2024年在Kawartha Lakes開辦STEAM學校。「透過我們十多年來開發和提供STEAM教育的經驗,發現學生渴望更深入地探索STEAM。STEAM學校以有趣、沉浸式的課程,來補足現有教育的不足之處,」Ryan Oliver說。Pinnguaq也與聯邦政府合作,免費提供翻新的筆記型電腦給學生、原住民及其他低收入的Nunavut居民。
10年過去,Pinnguaq從一個教授編寫電腦程式的地方團體,發展成為全國性的組織,服務遍及加拿大各地的農村與偏遠地區,提供數萬小時的STEAM教育和學習經驗,截至2022年,已為超過5萬名參與者提供幫助。今年,Pinnguaq還要再擴大服務範圍,除了支援伊魁特(Iqaluit,Nunavut首府,位於北冰洋東大陸邊緣,面對哈德遜灣北部。)以及加拿大15個創客空間之外,還將在安大略省啟動一個4,500平方英尺(約126坪)的創客空間。
另外,Pinnguaq也多元發展,在蘋果商店推出7款應用程式,包括透過拼圖遊戲學習因紐特語的教育應用程式,也出版《Root & STEM》的Podcast與雜誌,持續透過不同管道,創作發聲。
由於提供的課程全都免費,目前Pinnguaq主要仍依靠政府資金維持運作,不過Pinnguaq也試著擴大與私人部門的服務合約,朝長期永續發展邁進。
科技賦能,「小驢行」打造長照交通平台
Pinnguaq的課程為學生開啟了通往新可能性的大門。從了解線上遊戲的設計方式到編寫手機應用程式軟體,解決社會中的數位不平等問題,引導學員走上就業之路。「你可以成為一名開發人員,但你也可以成為一名藝術家或從事人力資源工作,」透過電腦課程,可以學習到所有職業生涯都用得上的工作技能。
以一家社會企業之力,為廣達200萬平方公尺的廣袤土地築起了堅固的數位長城,Pinnguaq的成功關鍵在於:
-
洞悉獨特需求:Pinnguaq從Nunavut土地出發,深刻了解居民獨特的挑戰與需求,這讓他們能為當地社群量身打造相關且有用的計畫,進而擴大影響力。
-
尊重當地文化:Pinnguaq沒有為當地居民強加外部的解決方案,而是將原住民文化融入計畫當中,確保計畫能獲得當地族群共鳴,更能凝聚向心力。
-
科技教育賦權:科技是現代世界的必備技能,透過教育,Pinnguaq把這項工具交到弱勢族群手中,讓他們有能力充分參與社會,追求各種機會。
-
追求長期永續:Pinnguaq不提供一次性的方案,而是追求持久的影響力,例如主導的創客空間確保學員能延續計畫能量,如此才能將知識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對服務對象的深刻理解,輔以可持續經營的營運模式,這是Pinnguaq與小驢行兩家社會企業的共同點。只有建立起互信、賦能的機制,才能創造有意義的變革,協助偏遠地區在現代數位世界裡運作得更好,這就是這兩家社企讓我們看到的寶貴經驗。
同樣以科技力翻轉偏鄉地區命運的是台灣社企「小驢行」。有鑒於偏鄉長者接送問題嚴重,小驢行以科技力打造共享長照交通平台,協助調度全台1,500輛車,5年來在偏鄉往返載送320萬趟。小驢行不但透過科技協助計程車業者轉型,也聘雇在地居民,增加偏鄉工作機會,更啟動「花木蘭就業計畫」,培訓想二度就業的中高齡婦女,為偏鄉婦女賦能。
如果我們能不斷挑戰自己,引進科技公司不一定會想引進的人才,我們就能創造出既獨特又具競爭力的故事,並與全世界分享。
—Ryan Oliver, Pinnguaq創辦人
得獎年份項目或榮譽紀錄
2016年 北極激勵獎(Arctic Inspiration Prize)
2017年 加拿大新創企業獎,獲選北方最佳社會企業(Best Social Enterprise North)
2020年 讀者優選獎(Readers' Choice Awards),獲選為最佳非營利機構(the best Non-Pro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