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槓桿八斗子海洋資源與人才 從創生邁向創利



交通部觀光署統計,位於基隆市八斗子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是2024年全市最夯景點,超過272萬人次造訪。基隆市八斗子產業觀光促進會榮譽理事藍麗齡表示,這個數字體現了海科館營運11年來,與地方共榮的夥伴關係。
現年71歲的她原本在八斗子經營幼兒園,可說是一路看著海科館從無到有。1992年她便參加海科館籌備處第一屆解說志工。2011年底和一群文史同好創立促進會。
「地方創生有三造:造人、造景、造產,」她說明成立促進會的初心:「八斗子有美景,但是欠缺人才和產業,最能就地取材變現的產業就是強調五感體驗的觀光旅遊。」
最初,促進會推出大眾化的半天景點套裝行程,包括導覽老街和望幽谷、探索海蝕平台等,但很快就發現,遊客不需要他們帶領也能自理。於是打掉重練,從翻新名目出發,新增潮間帶草鞋體驗、「扒手網」教學和「討海飯」嘗鮮等玩樂哏。
玩名詞哏,扒手網、討海飯吸客
潮間帶是生態棲地,蝦蟹魚藻等生物多樣性豐富,八斗子在限定的4-6月,遊客可穿上稻草編織的草鞋,走上海蝕平台踏浪,因為海蝕平台有青苔和綠藻,非常濕滑,穿草鞋不僅止滑效果和抓地力也比膠鞋還強,更讓遊客感覺新鮮有趣,模擬傳統手法在潮間帶採集、捕魚。「扒手網」是指傳統漁法八卦網,由於講究收網時手腳麻利,以免漁獲鑽出逃逸,故戲稱扒手網。「討海飯」則是刻意對比農家的「割稻飯」,供應現捕小卷、白蝦、飛魚卵香腸和海菜等菜色。
新策略奏效,業務起飛,2012年促進會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一舉拿到3年經濟型計畫、6名員額,於是放手規劃更多行程,做漁村小旅行、製作一夜干,外加傍晚搭漁船出海看漁民捕小卷。
藍麗齡回顧,前幾年促進會光是靠這些活動,再配合市政府產業發展處串聯店家舉辦的各種季節限定活動,業務逐年成長;海科館開幕後帶進更多人潮,2015年創下接待超過6,000人次高峰,當年累計盈餘超過新台幣150萬元。
複刻原民技藝薯榔染布,成為明星課程
實績讓促進會在3年方案到期後順利銜接1年相對補助計畫,配置8名員額,火力集中戶外導覽業務。「業務很順利,開始有自立的念頭。」她說,「2017年底,1年相對補助計畫到期後就沒有再申請。」
但獨立之路難免跌跌撞撞,人力少了,服務量能就弱了,於是2019年促進會重新發想薯榔染布課程,這是改良自阿美族、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傳承至今的手藝,取薯榔生汁、綁紮熱染,然後放入海水漂洗,布巾成色近似紅鯡魚。再配合每年4月風箏節,引進適合隨身攜帶的「散步風箏」,它是在輕薄防水的紙材底稿上,手繪上色,製作成骨架簡單、重量更輕、造型多樣且精緻小巧的風箏,適合DIY課程及體驗,並重新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拿到3年社會型計畫、2名員額。。
這一次,促進會也順勢轉型,讓海科館「站C位」,自己成為八斗子旅遊生態圈的一環。「把點子轉給整合力量強大的海科館,揪團一起做,社區才能共好。」她說。
例如,在所有新業務中,最受歡迎的項目是薯榔海染漂洗兼染布這種原住民傳統技藝。薯榔是絕大多數遊客都陌生的植物,會引發好奇心,染布又是容易有成就感的手作體驗,還能當作伴手禮送人,開班後人氣爆棚。
這個成績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周維萱看見了,她找上促進會共同培力出50位薯榔水染布基礎和進階的種子教師,不僅傳承並再造場域文化,更發揮說故事的感染力,行銷在地文化與特色商品,因而2022年從204件參賽作品脫穎而出,榮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推動中心的「最佳亮點故事」獎。
培訓夥伴學習成長,從地方創生到自力創利
海科館定位是國際級海洋教育、休閒、觀光中心,因此「英語」成為雙方合作的加分條件。藍麗齡發揮人脈力,Covid-19疫情期間,說服從國外返台的留學生李緒祺擔任外語導覽員。沒想到李緒祺一做做出興趣,帶隊熱情滿點,2023年底就被挖角。「那時他很苦惱,但我鼓勵他,趁現在還年輕,要把握機會。真的喜歡導覽工作的話,不妨週末兼職,這樣是三贏。」藍麗齡也很開心自己手把手培訓的人才,能得到更大的職涯舞台。
同時,承包戶外導覽遊程要具備一定的產業知識,講解功力更是關鍵,因此當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轉介曾在旅行社任職的中年大叔陳建豐,藍麗齡張臂歡迎。如今他是夜釣行程的主力導遊。
此外,藍麗齡積極和其他致力地方創生的團體互通有無,像是「八斗子商圈聯盟」這個廣納優質友善店家的平台,每當企業客戶要求額外服務或是部分客製行程,像是浮潛、SUP立式划槳等,她也能立即端出推薦名單任君挑選。
海科館2022年起就推出「海女養成記」體驗營,近日則因一檔熱門韓劇而帶來詢問度,藍麗齡於是聯手在地團體共同發想懷舊海女之旅。規劃包括潛水採石花菜、編織漁網、薯榔染漁網及布料、曬魚貨處理,終至享用自己努力準備的海味料理。她寄望,這波熱潮將在暑假顯現經濟效益,進而推高來客高峰紀錄。
2023年促進會順利啟動第二輪的經濟型計畫,共進用5名員額,藍麗齡依據各自的經驗專長與個性分配工作,業務量增加時,夥伴們都能彼此支援,大家一步一步把疫情期間大量流失的來客數救回來。
截至2024年,促進會粗估,單一年度接待遊客逾1,500人次,創造30多萬元盈餘。她本著「從地方創生出發,到自力創利」的初衷,再度力拚未來幾年逐步實現有機成長,協力團隊通過「市場壓力測試」,實現目標。
基隆市八斗子產業觀光促進會-臉書官網
李緒祺 在培訓與實做中累積職場養分
李緒祺原在美國攻讀媒體製作,2022年受到疫情影響返台,進入促進會擔任專案管理人一年,期間他意識到自己對家鄉的認識很淺薄,藉由向當地耆老請益的機會補修了這個人生學分,同時學到說故事的功夫。
他說,在促進會裡,除了有資深同事培訓提案、企劃能力;也自修歷史、地理知識;更從遊客即時反應精進溝通、導覽技巧,奠定轉換跑道的基礎,如今也繼續以兼職身分為促進會帶團。隨著經驗累積,結合他多元媒體的操作技巧,持續奉獻於行銷基隆的道路。

▲穿傳統草鞋走入潮間帶觀察豐富生態,八斗子產業觀光促進會為遊客創造獨特體驗。

▲李緒祺以英文向外國遊客介紹台灣傳統的薯榔染布傳統技藝,接下來的DIY活動更是備受遊客喜愛。

▲藍麗齡:把點子轉給整合力量強大的海科館,揪團一起做,社區才能共好。

▲八斗子產業觀光促進會團隊,右3為榮譽理事藍麗齡、右1為總幹事陳明禎。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相關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