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善用SOP 培訓弱勢婦女變組織核心人才





花蓮有家社會福利機構致力救援雛妓、保護失依兒少,並安置受暴的弱勢婦女,至今已38年。加入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3年後再轉銜「培力就業計畫」,進用人數大增4倍下,穩定開拓新事業,靠的是內化10年的「標準化」。
它就是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善牧中心,執行長朱玉貴說:「2015年我們通過人才發展品質系統(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TTQS)評鑑,當成企業化經營的起點。」TTQS是政府鼓勵機構導入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具,將機構策略及人才培訓的需求、設計、執行、查核與結果串聯起來,最終明確反映在投資報酬率上。
當時,朱玉貴為了推動善牧中心通過評鑑,和顧問吳文龍、林玉婷等人密切討論2年多,先盤點組織及員工的職能缺口,然後調整教育訓練補強。她總結,最大收穫是打造一套將近30張表單組成的標準化運作模式,突破內部溝通的「語言障礙」。
以表單建立SOP,提升婦女職場技能
她解釋,早在接觸勞動部相關計畫之前,善牧中心就啟動「單親家庭服務網絡計畫」,其中一項工作是媒介友善店家與弱勢婦女。「但是我們發現,明明兩方都有意願,回歸職場的失敗率卻很高。」經過檢討後才明白,被店家辭退的原因是,她們幾乎不懂服務業的基本技能。
善牧中心培訓婦女的就業網絡提供支持性服務,像是媒合合適課程、職缺資訊等,但求職婦女缺的是對職場語言的理解、應對進退的拿捏及對顧客意見的反應,為了讓受助婦女迅速上手,善牧中心延請專業講師,或曾有同樣遭遇而今具備專業的學姊開班授課,並將服務操作步驟拆解,建立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標準化作業流程)與突發狀況處理原則,方便她們隨時複習,確保大家操作的一致性。
改變帶來成效,衝突、不適應的抱怨大幅減少,於是善牧中心進一步把SOP模式套用在拼布技藝,讓受課婦女學員照表操課,學習縫紉、剪裁等硬技能,並幫助其中4名學員考取證照。
不僅如此,若她們想要創業,善牧中心更請專家協助個別輔導,包括從選購物料到編列預算等老闆須具備的技能,讓她們得以成立微型企業社,並在網路聯合行銷和接單。她們還能擔任講師,扮演開枝散葉的「種子部隊」。
與外部機構連結,擴大就業場域
善牧中心於2019年起主動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拿到3年期經濟型計畫,配置4名員額,分階段嘗試多角化經營,先是成立做烘焙的飛炫屋善工坊,2022年進而接受慈濟大學人文學院的邀約,經營素食餐廳。
善牧中心和慈濟大學的合作期限是2年,考慮到社會扶助的本質,也希望屆時進用人員不用再度面臨不確定的變數,於是開出友善職場條件,包括彈性工時排班、彈性調整職務及職務再設計等,更祭出高於平均的薪資,鼓勵她們在基本生計無虞的前提下,培養專業照顧的職能,以提前準備轉型;若取得生活輔導員證照,更可享有加給。
朱玉貴說:「他們都接受挑戰,願意配合政策精進,直到取得生活輔導員證照,薪水就跟著調升。後來這3位進用人員全都留用在安置部門工作。」
實際上,善牧中心和慈濟大學合作期間也在醞釀自己開餐廳的計畫。「因為食品安全禁不起一丁點危機考驗,所以我們寧願多花一點時間蹲馬步,」一邊向政府爭取計畫補助,另一邊也延請講師教學並製作SOP來訓練廚藝。
這時以表單溝通再度派上用場。她說,進用人員從處理食材的基本步驟入門,到研發菜色、調整口味以及最後的規格化出餐,全都在與專業老師頻繁討論、盲測的過程中,善用表單與數字微調,直到制定出一致標準。「每一樣產品從無到有大約費時3個月至半年不等。」
她舉水餃為例。最先選定2種家常口味試水溫,請講師提供配方並指導培力婦女。「從第一批試作品上桌,我們就根據鹹淡、軟Q、肥瘦及菜肉比例、大小等不同標準,請各部門同事分組盲測,經過幾十輪汰選後決定最終配方。至今水餃的回購率約達7成。」從此,每一種供食用的產品都根據這樣的表格做法,訂定標準生產流程,以確保品質一致。
複製SOP模式,吸引更多合作機會
到了2023年,朱玉貴轉而申請「2年期培力就業計畫」,員額擴增到16人,她一方面把原本就有的拼布業務擴張成「阿米什拼布印象館」,優先進用中高齡婦女,占比達四分之三;另一方面,為了擴大服務類型,讓婦女有更多就業機會,則開辦「房角石創意料理」。
由於標準化流程已然成熟,複製先前實驗結果不難,唯獨業務型態是在做中學的過程中不斷動態調整,比如因應員工以照顧家庭為先的需求,餐點販售時段從三餐改成早午餐與晚餐;考量到門諾醫院就在附近,主力客層也由一般過路客轉成門諾醫院醫護、家屬與病患。「這個轉變帶來更多利害關係人支持,產品能見度提升,有穩定的訂購、用餐及收入,也因此有穩定的工作,員工離職率自然下降。」
善的循環就像漣漪一般擴大。她舉例,台中設計公司裏物文化有限公司長年推廣公益,採購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等偏鄉稻米,提供給弱勢團體,「像是善牧安置的少女至今受惠7年。」2023年,裏物進一步主動表達聯合做公益的意願,由裏物設計禮盒外觀、飛炫屋提供內容物並生產200份,鎖定企業客戶送禮市場,增闢收入來源。
第一回跨界合作的經驗成為善牧中心開展新業務的基本模組,之後便協同花蓮Madman手縫皮件曾沛緹老師、烘焙講師「蒨魔法蛋糕」蒨老師合推聖誕節禮盒,以飛炫屋的社區弱勢學童畫作印製馬克杯,內附皮件杯墊、馬克杯與點心,引起共鳴。「和去年同期相比,培力就業計畫收支餘絀成長79%。」
受助者變協助者,種子部隊擴大善循環
從大學選念社會工作系以來,朱玉貴投身社會扶助領域超過30年,但她和身為牧師的先生鄭玉章持續精進管理知識,因為她相信「走一條自立的路才是健康發展」。她提醒受助婦女,「受教比受助更能改變自身處境」,鼓勵她們除了帶兒女到飛炫屋參加課後輔導課程,作為母親也要以身作則,持續學習,她舉例,曾有2名學歷原是國中程度的同仁,靠著自學考取高中同等學力,「很不容易。」她說。
朱玉貴接下執行長職務超過14年,她有信心,依照善牧中心的標準化作業流程,可望有效縮短開闢新業務的學習曲線,達到穩定水準,但成功的必要條件是持續培養有能力複製經驗,並在新領域開花結果的種子部隊,她坦承,這是眼前最大挑戰。
所幸,5年來善牧中心共協助75位弱勢婦女就業及創業,未來將以開發留任人選為優先,提升她們的專業,「讓原本上門求助的弱勢婦女,翻轉成為善牧中心的核心人物」,將是守住組織核心價值,又能實現組織願景的永續目標。
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善牧中心-官方網站
小襄:學習就可以變厲害,不學不知道自己有潛力
1971年次出生的小襄原本是家庭裁縫,論件計酬,收入不穩定。2023年,朋友建議她加入飛炫屋善工坊的「培力就業計畫」,這一試不只做出興趣,也做出自信。
從支援禮盒包裝出發,原本不諳廚藝的她,半年間依循標準化訓練流程學會包水餃、捲蛋捲、烤餅乾、備料等一系列功夫。過程雖然備感挫折,卻也激發出好勝心:「做不好沒關係,持續練習直到學會。」
現在她是捲蛋捲、烤蛋糕的熟手,正計劃挑戰「乙級大三元證照」:麵包、西點蛋糕和餅乾。「希望有一天可以自己開店,但就算沒有機會,有了一技之長,再也不怕年齡大找不到工作。」

▲善牧中心透過職能盤點、教育訓練和一整套表單和SOP,提升了員工專業技能和產品品質。

▲善牧中心的婦女從烘焙、拼布到廚藝,練就多元能力,拓展了自己的職涯道路。

▲善牧中心5年來協助75位婦女就業及創業,也讓受助婦女變成善牧中心的核心人才。

▲善牧中心員工精巧的手作包。

▲善牧中心 執行長朱玉貴:我們要大家一起做事、一起學習,扣緊組織文化,嘗試實現未來自聘為正式人員,而非為了政府計畫而存在。
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相關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