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愚人世代雜誌 找回街友生活主導
在 2010 年 4 月 1 日的愚人節,大台北地區的捷運外,出現了幾位身穿橘色制服、配掛識別證的人員, 手上揮舞著雜誌喊著:「大誌雜誌,一本 100!」這本雜誌封面設計時尚,上面卻斗大寫著「愚人世代」,這是另一個愚人節遊戲嗎?
事實上,這些身穿整齊制服的販售員,有些人幾天前還是居無定所的流浪者,或是人們口中的「無業遊民」、「街友」,不過,現在他們成了「The Big Issue Taiwan 街頭販售員」,不只有了職稱,而且只要向他買雜誌,每賣掉一本,他們就能賺取 50 元的薪水。
不只是本雜誌 更是街友的釣竿
《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是大智文創取得授權在台灣發行的街報,原刊物創始於英國倫敦,發行至今已達 20 個年頭。
《The Big Issue》創刊於1991年,發行人是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創辦人羅迪克(Gordon Roddick)與另一位夥伴約翰‧博德(A. John Bird)。他們的創立宗旨,是要解決倫敦日益嚴重的遊民問題,於是以街友銷售刊物的通路形式,讓無業遊民能賺取合法的收入,幫助他們得以自食其力(Helping Them to Help Themselves)。
這種社會企業運作的模式在倫敦廣獲讀者認同,不只發行量不斷成長,也為解決社會問題找出全新的商業模式。
《The Big Issue》的成功,讓世界各大城市起而效尤,而以協助遊民「自助人助」的商業模式,也迅速被複製,很快的東京、雪梨、柏斯、首爾街頭,都出現了不同語言版本的《The Big Issue》,並由當地受過訓練的街友進行販售。
而在發源地英國的《The Big Issue》,更早已發展成辨識度最高,口碑也最好的街報,發行量每週高達 12 萬 5,000 本,曾有 2,800 名街友或被安置的族群協助販售,平均每週有超過 67 萬名讀者閱覽過這份刊物。
這種以「社會企業」的架構運作,組織的營運目的不在追求私人營收,而在解決社會問題。且是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運作,例如:接受捐款或政府補助的方式幫助弱勢,並且用企業組織加上商業營運手法,協助街友們重拾工作自信,找回生活主控權。這樣「與其給對方魚,不如給對方釣竿」的方式,光是 2011 年,英國的《The Big Issue》就讓他們的街頭銷售員至少賺進 5 百萬英鎊,折合新台幣約 2 億 3 千萬元。
李取中說:「既然是社會企業,必定提供商品或服務,且要投入熱情,因為這個組織必須靠這些運作下去。」
從網路轉戰平面 熱血辦街頭雜誌
台灣版《The Big Issue》的幕後推手,是大智文創執行長兼總編輯李取中。李取中過去是網路媒體人,曾經參與奇摩網站(今雅虎奇摩)創站,後創辦《樂多新文創線上誌》,還曾獲得網路金手指獎。從網路文創平台跨界到平面媒體出版,跳入一般人所謂的「火坑」,李取中卻一派瀟灑:「我並沒設限自己一定要做什麼事,不管以往做網路服務,或是現在從事社會企業,我都是在找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去做。」
當初創設《樂多新文創線上誌》時,李取中已網羅了 100 多名海內外外稿作者,在樂多的文創平台上發表許多深度的報導與文章。2009 年 7、8 月左右,李取中在《2535》雜誌上,看到介紹日本的《The Big Issue》覺得很有意思。「我沒想到,竟然有這樣特別的發行方式跟企業組織形態。」自此,李取中開始深入了解、並投入研究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與架構。
當時,台灣民眾對社會企業的概念仍很模糊,李取中認為,國內雖有部分團體已經成立社會企業,但是對於投資標的始終定位不清。「既然國外已有了發展 20 幾年的架構可以運作,為何不就在台灣做呢?」
一旦決定投入實體出版,李取中可是做足了功課,因為缺乏出版經驗,所以他找了出版界的前輩們,例如:《Shopping Design》前總編輯黃威融、《學學文創》副董事長詹偉雄等人尋求諮詢協助。因為《The Big Issue Taiwan》的通路相當獨特,李取中開始深入去了解全台灣街友(Homeless)的人口數、分布的區域、主管機關及協助他們的非營利組織為何,以及可獲取哪些資源。
此外,《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雜誌》不走一般書店或者零售據點,而是在公共運輸系統外圍販售,因此也必須對台灣主要公共運輸系統,如:台鐵、高鐵、台北捷運、高雄捷運每日的進出流量有所掌握。
2009 年 11 月,李取中飛到倫敦與創辦人博德會面,順利取得《The Big Issue》授權,得以正式在台灣發行中文版。授權到手了,但技術、資金什麼都得自己來。「基本上各國的《The Big Issue》都是營運自主,有自己獨立編務團隊,甚至連封面字體都不同。」李取中說,英國方面只提供運作端的諮詢服務,也因此,博德鼓勵他:「Go Ahead!放手一搏吧!」因為這的確是一件充滿高度挑戰,又別具意義的任務,雖然不能像其他國際雜誌的中文版,有來自母體組織的奧援,但《The Big Issue》的品牌效應,還是可以讓刊物能較快獲得市場認同。
利潤與街友共享 幫他們重新出發
《The Big Issue》的目的,是要藉由刊物的發行與銷售,讓街友重新站起來。為了找到這群「銷售員」,李取中到遊民常出沒的場域,如:萬華社福中心、基督教恩友中心、新店活水泉靈糧堂等地舉辦說明會,向街友解釋銷售與合作模式,並訓練這批銷售員。
「大部分都在做心理建設,其實沒有什麼職前訓練。」李取中坦言。因為在街頭銷售,是需要耐心與勞力付出的工作,技能其次、心態反而重要,像是如何與路人保持良好的互動,都會影響銷售的表現。此外,雖然這是一份幫助遊民的志業,但也要遊民們願意工作才行,所以李取中告訴他們:「如果你想要賺取收入,但是苦無機會,那麼《The Big Issue Taiwan》能提供一個解決方案。」
然而,遊民因生活飄泊無依,所以無論是訓練的過程或加入計畫後的實際販售,街友的流動性頗高,對此,李取中早就做好自我心理建設,「把不穩定狀態當成是合理正常狀態,就不會產生太大的挫折感。」例如實習原本來了 6 位,最後只剩 2 位,這都是很正常的情形。
因此,《The Big Issue》創刊至今,有 140 幾位街友曾加入此計畫,目前剩下 50 位左右;而日本從 2003 年開始發行,至今已有 8、9 年的時間,據統計加入計畫的遊民約 900 位,目前穩定銷售的則有 150 位。只要有銷售意願的街友,大智文創就會提供制服背心、識別證及免費的雜誌10 本,做為初次販售的基礎,只要願意繼續銷售,即可視個人的財力向大智文創批貨。此種方式不但能以迅速且較無誤差的標準,從實際銷售量印證雜誌發行量,街友們也能獲得立即的實質回饋。目前《The Big Issue Taiwan》平均每月發行量約 1 萬 5,000 本,而且銷售狀況屢創佳績,發行 24 期至今,還有很多期數也已經絕版。
營運模式方面,全世界的街報運作幾乎完全相同,與街友五五拆帳。《The Big Issue Taiwan》每本訂價 100 元,街友賣出一本,可獲得 50 元,另 50 元歸大智文創,支付基本的人事、印刷及內容產出等成本開銷。
每月的出刊期間,街頭銷售員們就會到華山藝文園區的發行站補貨。
自食其力舉起手 而非把手伸出來
過去街友們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大多時候只是手心向上靠人救濟。《The Big Issue Taiwan》的出現,的確改變了部分街友,也能在短期安置人們的生活。李取中說,有位街友因經商失敗,最後妻離子散、淪落街頭,但成為街頭銷售員後,他不但能維持自己的生活開銷,甚至租了房子、自力更生。
李取中表示,英國《The Big Issue》的這套社會企業運作模式不無道理,他指出:「這樣的工作模式,介於臨時工與朝九晚五上班族間。」因為無業遊民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族群,身心較不願受到拘束,加上他們大多因曾在社會體系、工作職場上受創,才會選擇躲避逃離現實生活,如果在還未準備好的狀況下,強迫他們回歸正常體系,不管是人際互動或生活作息,都將面臨挑戰。若從街頭銷售員重新開始,不但工作彈性,也可在過渡時期賺取合法的收入,等到基本生活穩定之後,再慢慢地進行心理的調適,讓自己嘗試回歸常軌。
未來, 李取中希望《The Big Issue Taiwan》能朝各國的模式邁進,將盈餘投入成立基金會,從非營利組織的角度,幫助遊民實際解決生活困境,讓《The Big Issue》的理想在台灣生根,賦予街友換取生命尊嚴的動力。
延伸閱讀
■ 大智文創。網址http://www.bigissue.tw。
■ 台灣光華雜誌(2011)。愚人世代的街頭雜誌── 李取中與《The Big Issue》。網址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1170007048c.txt&page=1&table=0。
■ The Big Issue。網址http://www.bigissue.com。
本文章原刊登於勞動力發展署 Talent 第16期刊物-2012年4月出版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