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弘道基金會 願作年長者的守護天使
噗、噗、噗的引擎聲,穿過太平洋的風、中央山脈的根,一路追隨著夢想而去。在這裡,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一般人行於此已是驚險無比,但2007年時卻有17位平均高齡81歲的長者駕著摩托車,繞過綿長的海岸線,完成
他們之中有人身負癌症,有人罹患高血壓,還有人戴助聽器,但他們一致帶著「80歲的人生,還能過什麼樣生活?」的疑問,沿途向山、向海、向各地安養院裡的夥伴追索解答。當時87歲的車隊團長賴清炎便說:「你沒有活過80歲,不知道老人的悲哀,每個人都叫你不要動、待在家不要亂跑、可以坐就不要站。但是對我們來說,吃閒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回想旅途,賴清炎還因意外而三進三出醫院,不過他說:「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
第六屆不老騎士奔馳在花東縱谷
其後,這趟千里之行被攝影團隊剪輯為《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紀錄片,不僅突破臺灣紀錄片的票房紀錄,還在香港、韓國等地入選影展。儘管廣受好評,但最早提出構想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卻明白,能夠像他們一樣「勇敢」走出來的終究是少數,許多長輩在社會刻板印象下,會不自覺給自己貼上「老了」、「沒用了」的標籤,久而久之便怯於改變現狀。
林依瑩深知,她必須加速發想出各式各樣賦予生命活力的方法,否則歲月不待人。
正面迎向人口變遷 把老化轉為活化
從金字塔、燈籠型到倒金字塔,臺灣人口結構歷經時序推移,正慢慢成為隱憂。依據統計,1993年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屬於「高齡化」(ageing)社會。接下來戰後嬰兒潮世代陸陸續續邁向老年關卡,2018年預估將超過14%,成為「高齡」(aged)社會。2025年則達到20%,正式進入「超高齡」(super-aged)社會。
為了因應這股銳不可擋的人口老化趨勢,1995年,台中幾位醫院院長與地方賢達合力創辦弘道。一開始,基金會專注於弘揚孝道,希望透過宣傳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讓孩子有更多意願照顧親人,因而年年舉辦「三代同堂孝親表揚」。又為活絡老人家身心,弘道定期舉行槌球、橋牌等運動,幫助長者走出家門接受刺激。
然而,剛進入弘道的林依瑩發現,這些活動多半屬於靜態,不易扭轉原先的生活,許多人不是整天關在家裡看電視,就是日日跑醫院找人聊天,即便沒病也悶出一身壞情緒。後來她當上執行長,並於2006年到中國考察時,看到當地為希望小學募款的「為愛長征」活動,竟有位71歲老奶奶走了300多天、8000里路,令她感動不止。接著她到日本時,又看到眾多長輩參加「千里步行」活動,由大阪走到東京,總共走了40天。
連著兩次震撼,讓她暗自思忖,臺灣人豈有不行!不過考量年長者有關節退化的問題,便決定改成騎機車環島。消息一出,馬上遭致自己阿嬤的反對:「不行啦,你在想什麼?」廣播主持人亦直截了當的說:「要命喔,怎麼可以叫老人家騎車環島,這是要虐待他們嗎?」
抵受不住各方抨擊,林依瑩找上當時的老人會會長賴清炎商量,想不到他大力支持,「一定要辦下去,才能讓人家知道我們不是沒用的人!」而且在他建議之下,還提高報名門檻,林依瑩笑說:「很多阿公、阿嬤打電話進來問為什麼不能報名,我們只好老實回答:『因為你太年輕了,要70歲以上才能參加!』」
隨後滿線的詢問電話,以及多達100人以上報名,終於讓林依瑩放下心中一塊大石,最後弘道錄取了15名參與者,就這麼踏上長征之途。
不老夢想活動 協助老人家圓夢
這一役,終於讓「空降」擔任執行長的林依瑩取得同仁信任,也讓她有更堅實的後盾走下去。
回顧過去,林依瑩成長於三代同堂的家庭,跟阿嬤的感情尤其親密,加上看慣了擔任村幹事的父親經常在社區走動,令林依瑩雖然就讀合作經濟系,心裡卻對社會服務惦惦念念。後來她考上社會福利研究所,並先後進入老五老、弘道基金會上班。2005年時,因受執行長的賞識,林依瑩以32歲之姿出任新執行長,雖然會內多有雜音,但「不老騎士」一上路便受到肯定,大量湧入的捐款亦使基金會有更多餘裕推動一別以往的活動。
2012年弘道成立不老棒球聯盟,從最初的3支球隊,至今已激增到13支球隊,成員年齡平均在69歲,目前聯盟登錄的球員超過242名
接下來,弘道連續舉辦「全國阿公阿嬤健康活力秀」,鼓勵長輩組成團隊上台表演歌舞,盡情秀出創意與才藝。舉辦至今已有2,000隊超過70,000人參加,後來還被衛生福利部納入定期性政策。
緊接著,弘道推出更精緻的「仙角百老匯」舞台劇,許多人作夢也沒想到,這一生有機會站上大明星開唱的台北小巨蛋舞台。而且長輩們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表演起來一點也不含糊,水準堪比真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
其後,弘道又接續舉辦了「不老棒球聯盟」,還模仿職棒組成地區球隊,例如「冬山鳳」、「東興龍」、「後埤土豆」、「林邊陽光」等,同時選出總冠軍、三振王、安打王、團隊默契獎、最佳精神獎等等。
透過不老棒球可以促進健康也可以增進社會參與
「不老戰士」則發給老兵們召集令,邀請他們到部隊、艦艇及戰機重溫當年陸海空軍的勇猛,林依瑩笑說:「阿公只是回來當一天的兵而已,想不到還有人打靶六發全中!」
「不老比基尼嘉年華」更鼓勵阿嬤上半身穿比基尼,阿公穿一條短褲,在海灘上走秀。林依瑩說:「一開始大家害羞不已,好說歹說總算上陣,後來在觀眾們的鼓掌下,他們越走越有自信,更勇於展露自己。」其他還有「老仙角戰鼓隊」、「不老水手」、「不老技藝」、「不老婚紗夢」、「不老伸展台」、「宜蘭不老節」等。
在弘道基金會的心裡,爺爺奶奶活力長存、永遠不老。
提高勞動條件 改善長期照護環境
不老夢想系列活動,成功幫助長輩從受人同情的形象扭轉為活潑陽光,激勵不少人心,但是熱鬧過後,還是得面對廣大失能者的嚴苛考驗。
面臨長期照顧需求,長輩們都期待能在熟悉的地方終老,但在面臨身體退化或因病需他人照顧時,現今的居家照顧服務模式制式化缺乏彈性,服務固定在同一時段,服務內容也多所限制,如三餐、吃藥、換尿布、皆有它的時間性,非一個時段就能完全滿足;或是個案突然有住院需求了,但服務就需暫停。
弘道居家服務為長者提供沐浴服務
人力方面,由於照顧人力的薪資多以時薪制計算,當個案因為臨時住院、外出必須暫停服務,或請外籍看護工、送至機構、死亡而結案,即造成當月服務時數產生變動,薪水亦跟著變動,形成不穩定的勞動條件;再加上國人對於照顧服務普遍停留在「把屎把尿」的刻板印象,不易提升專業形象,讓年輕人不願意投入照顧工作,人力嚴重不足,也使許多有長照需求的家庭轉而申請外籍看護工。
然而,申請外籍看護仍有許多資格限制,加上語言文化適應,專業知識不足等多方問題,許多家庭因而默默承受龐大的照顧重擔與壓力,長期下來易引發許多家庭悲劇。
弘道跳脫傳統思維模式,發展「All In One照顧服務」,以單一集合式住宅或集中型的社區為服務區域,運用團隊式人力在社區中有長照需求者間提供「一天多次」、「巡迴走動」的客製化服務,服務時間可依照每個家庭進行彈性調整,例如:早上幫爺爺煮完午餐,前往下一個家庭協助另外一位奶奶沐浴,然後下午再回來幫爺爺收拾餐盤。
服務內容以開放式方式來發展,由社工員到家了解需求,提供包裹式照顧計畫,在二年多實驗性的服務需求經驗中,歸納出七大照顧服務需求:陪伴型、身體型、健促型、全家型、照顧指導服務、夜間居服、居家安寧等。且申請對象不限,有需求者即可提出。
在走動式照顧服務中,陪同就醫也是不可或缺的陪伴型服務
為了穩定勞動條件,提升照顧服務人員專業形象,弘道採取月薪制,受過初級訓練者稱為「照顧助理」,起薪2萬5千元,而通過會內考核者則為「照顧秘書」,月薪2萬9千元起跳,除了基礎照顧能力專業學習外,也培育照顧秘書多元創造、觀察、溝通及評估等能力,並按照評核狀況調整薪資,以及提供年終獎金。林依瑩說:「希望帶給這份工作一種細心、貼身打造、裡裡外外都打理妥當的形象。」
陪伴長輩度過悠悠的歲月長河,是弘道天生的使命。
如今,弘道已經擁有200位員工、200位照顧服務員,1600位志工,居家服務約4200位獨居失能長者。這樣的人力規模,是憑著月份、年度小額捐款撐起來的,林依瑩說:「公益團體如果單靠政府、企業補助,只能活在不穩定的環境裡,尤其政府的案子很難因應情勢迅速改變,做出來的成果很可能不符實際需要,這樣就無法真正幫助人了。」
投入關懷,成就有意義有尊嚴的老人生活:照顧秘書戴著服務長輩參加據點活動
19年來,弘道在「弘揚孝道」、「不老夢想」、「社區照顧」三大面向已經步上軌道,但林依瑩堅持不朝營利方向前進,只願作社會企業的孵育者。目前弘道已經把體驗年長者生理狀態的「彭祖包」活動無條件授權給香港幾位大學生,讓他們運用弘道的資源成立「歷耆者」公司。另一方面,「銀享全球」公司則是依照弘道推動不老騎士及長者圓夢的經驗,開發銀髮旅遊及體驗活動,同樣獲得弘道無償授權。
林依瑩笑著說:「我還是比較想堅守在非營利組織,把自己當作社會企業的育成中心,還有方案的研發中心,然後把確認可行的模式轉移給別人。因為只要有越來越多人來做我們的事,不就有更多長輩過得更好了嗎?」
林依瑩擔任執行長期間,將「活躍老化」及「社區照顧」發揮得淋漓盡致。
備註:本文撰寫於2014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第二屆執行長林依瑩在2016年交棒予第三屆執行長李若綺。截至2017年6月份止弘道總人數為493人,其中照顧秘書和照顧助理佔224人,平均每個月居家服務1,278位長輩;以及1,665多位志工長期關懷4,600位獨居及弱勢長者。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