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淺談德國社會企業發展背景與特性

一、德國社會企業的發展脈絡
德國在二次戰後形成的「社會經濟體制」與歐盟第三部門就業方案之基本理念與精神脈絡下,於1970年代即有社會企業的運作,後因東西德合併出現大量失業問題,及政府健康照護預算刪減下,於2000年賦予社會企業正式法律地位,遂蓬勃發展,做為解決社會議題的重要力量。
在社會福利國家體制基礎下,德國社會企業概念早已融於其政府與企業經營,社會創新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更不言可喻;總理梅克爾也開始倡導社會投資,因其福利國家體制而與英國有不同的社會投資模式;也由於其公民對社區議題參與,及公平貿易的倡導,德國從底層到政府均可見其社會經濟運作的精神。
二、社會企業的發展特色:社會福利市場、連鎖網絡系統與國際化
(一)社會企業永續經營機制—社會福利市場
德國是以社會部門準市場(quasi-markets)為運作基礎的已開發社會福利國家,也是歐洲倖免金融海嘯衝擊的國家,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於2013年指出,這種準市場(quasi-markets)是社會企業長期穩定經營的關鍵。Thomas Scheuerle與Wolfgang Spiess-Knafl(2013)也在調查德國200餘家社會企業中發現,在社會服務領域裡的社會企業,與政府部門及社會安全系統福利市場有較多的連結,而取得這些市場是社會企業成立階段、成長與永續經營的關鍵要素。
(二) 連鎖服務網絡系統
德國社會企業的特色在於擁有連鎖網絡系統,於國內甚至全球發展出連鎖性的社會企業網絡。如漢堡—黑暗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為國際性的社會企業,新加坡、香港及我國均有設點;提供家庭內新生兒到一歲後照顧服務的Wellcome(Die wellcome gGmbH),於德國12邦內有127個團隊,其他連鎖組織如Joblinge, Youth-to-Youth, dieSTART-Stiftung, Aflatoun, Knirpsenparadies, Hauptschul-Power, MUNTERwegs,Fairplay Franchising 與 Stiftung Burgermut。
(三)發展國際化的社會企業
相較我國社會企業大部分是在地發展,德國社會企業有53.3%屬當地或地區層次,8.6%屬邦的層級,20.5%致力於國家層級,特別是有15%的社會企業屬於國際層級,換言之,這些國際層級社會企業可適用在不同制度脈絡下運作。
因此,如能拜訪德國國際或國家層級的社會企業,可借鏡其發展軌跡及國際化的運作方式,將有助規劃我國社會企業朝向更高層次及國際層級的發展。
三、以社會投資促進社會企業之成長
為解決社會企業的資金困難,及認為投資社會企業也是一項具體的社會投資形式,德國近年來開始推動社會投資,藉此支持產出更多社會創新的點子以解決社會問題,也引進更多資本使社會企業獲得營運資金。
(一)提供社會企業營運資本
2012年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開啟一項新的財務工具以促進社會企業的成長,並由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資深公民、婦女與青年部」(Federal Ministry of Family Affairs, Senior Citizens, Women and Youth)支持。此「社會企業基金計畫」由KfW提供20萬歐元予社會企業,以媒合來自其他財務夥伴的投資,藉此社會創新以擴大社會企業服務及倡議的公益目標。如能拜會德國聯邦家庭部及KfW,可瞭解其政府與銀行合作的模式,做為我國未來執行勞動力公益信託的操作學習典範。
(二)以社會創投強化社會企業制度,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創新是德國社會企業相當重視的組織目標,有超過40%的社會企業表示自己是解決當地社會問題的第一人。2010年成立以慕尼黑為基地的社會創投基金(Social Venture Fund),強化德國的社會企業制度,促進以創意與企業方式解決變化快速的社會問題,服務範圍更擴及整個歐洲。因此欲藉拜會德國「社會創投基金」,探究其模式對德國社會企業有何影響及如何促進社會創新。
四、注重經驗與理論結合及網絡聯結的社會企業研究機構
德國的研究機構注重經驗與理論結合,及網絡聯結發展。著名社會企業研究機構如Maecenata 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 and Civil Societ致力公民社會活動、NPO及公眾意識的經驗研究,Centre for Social Inves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則是經濟、社會經濟制度、社會投資政策制定、管理與育成,教學、網絡與諮詢的研究單位。
此外,德國也有以社會企業為核心的歐盟研究分支機構—EMES network,連結歐盟各大學研究中心,以探討如何建構歐盟的社會企業、社會企業家精神與社會經濟,其2013年已將目標設為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