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白米木屐村,用木屐走出社區的未來
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白米社區發展協會,透過發展木屐產業進行社區營造,並以「白米木屐館」的導覽解說、木屐工藝推廣和產品銷售,逐漸形成「白米商圈」。目前透過門票、體驗服務與相關商品的銷售,達到自給自足。未來希望能夠培養更多年輕人參與,並提升社區服務,讓白米社區成為生活環境博物館,並成為適合人們永遠居住的好所在。
為社區找到出路
在日治時期,白米社區是一個以水泥為主的小型工業區;光復之後,則發展礦石加工業。社區的生活型態則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然而採礦造成了環境污染與空氣污染,在民國七十年代,白米社區竟是台灣落塵最嚴重的地方。
隨著內政部將社區組織由任務編組轉為人民團體組織,白米社區發展協會也順應這個潮流成立。考量當時社區裡環境不佳和人口外流等因素,一開始協會以環境議題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引發社區居民對相關議題的重視,然而效果不如預期,社區居民的參與度不高。之後,協會重新思考社區經濟與政治等等面向的需求,決定從社區的基礎服務開始做起,一步一步為社區尋找出路。
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為社區帶來關鍵轉變的契機。當時協會檢視社區資源,發現了傳統的木屐文化,並透過1993 年到1998 年間的努力探索,確立了木屐做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
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除了關注環境與文化議題,同時也重視人的培力與人才養成。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瑞木表示,發展木屐文化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發展經濟,而是希望能藉此凝聚居民共識,一起找到改造環境的方法。並且透過製作、行銷和研發,讓社區動起來。
重新打造木屐文化產業
由於木屐產業已經消失了二、三十年,為了能夠邀請居民一起參與,將木屐產業重新發展起來,在接受小中企業處輔導特色產業3 年之後,協會參考台灣與日本社區產業發展的經驗,決定成立合作社來推動產業的基礎。但是這個過程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在籌備合作社的初期,由於大家對合作社的理解不同,一直無法建立共識。林瑞木說,邀請居民共同為未來做決策,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後來,白米社區成立了宜蘭第一家保證責任的社區合作社,當時加入的會員都是為了成就組織,抱著非以營利的目的的想法參與,因此,合作社是個以人為主的機構,而非以錢為主。
招募人才是協會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技術、管理、經營,都需要不同能力的人參與。協會在社區中找出有共識、有意願的人加入,透過產業來培養人才。
林瑞木分享,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陳信雄老師傅。當時好不容易找到兩位懂得相關技術的老師傅,其中之一就是陳信雄。陳信雄14 歲做學徒,17 歲出師,但是做不到10 年,木屐產業就落沒了。他後來陸續在木料加工業等不同的產業待過,找到他時,他正在當大樓管理員。後來,他在白天接待遊客,晚上依然從事大樓管理員的工作。林瑞木問他要不要辭掉工作,專注於木屐技藝的傳承。結果陳信雄師傅毅然決然地答應了,並從那天起,一直做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天。
做中學
參與社區營造,需要不斷在實踐之中學習。曾經在宜蘭縣環保局服務的林瑞木,當時回到社區裡擔任總幹事,對他來說,社團運作和產業發展都是過去沒有的經驗,因此他只能從參與之中重新學習。
從1993 年開始累積了七、八年的基礎,但是組織的規模始終比較小。當2001 年透過勞動部永續就業工程獲得人力資源後,協會擴充到有將近20 個人,管理人才的培育就成為協會的當務之急。
然而原本希望透過協會取得社會資源,並透過合作社來發展產業的策略,谷因為兩者之間的磨合而出現阻礙。由於協會服務的面向較廣,合作社則專注在促進產業成形,造成意見上的不一致。為避免造成員工雙頭馬車和社區持續發展的順暢,林瑞木只好自己兼任合作社經理,統一推動相關的發展。
林瑞木表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夥伴需要訓練,而自己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因此,他利用假日的時間,花了6 年到北商空中學院進修企業管理的課程,而實務經驗也讓他有了更深入紮實的學習。林瑞木表示,正因為經歷了這段從無到有不斷學習的過程,後來才敢投資逾2,000 萬的資金蓋木屐館。林瑞木說明,木屐館是社區營造的一部分。當時木屐館並非簡單地透過發包給建商設計與建造,而是在空間營造的概念下,不斷地調整、整合大家的想法。而木屐館行銷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更多人來買木屐,而是讓更多人來支持白米社區往前走。
為未來做好準備
而過去的經歷也讓林瑞木更加成熟,了解適合在地的發展模式,並且善於等待。林瑞木說,因為社區土地被工廠包圍,只有一條永春路進出,因此10 年前社區就一直希望能夠利用溪邊公有土地興建一條替代的工業道路,讓卡車不會與民爭道。然而當時計算的費用高達一億,因此只能暫時作罷。
日前因為台9 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經過社區附近,而高架道路下尚未規劃,因此協會就以10 年前的規劃為範本,向政府爭取平面的部分興建替代道路,並把永春路還給社區居民。
林瑞木認為, 組織真正能持續的關鍵在於人, 在於人能不能成長起來。他感謝有「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陪伴,讓協會能夠累積經驗,跨越很艱難的一段旅程。他也鼓勵夥伴,要在市場上競爭,而不是只是和相同領域(如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單位相比。他說,自己曾經有不下百次想放棄,夥伴也至少有30 次不想做。成長的過程會耗費很多心力,要為自己找到對的定位。
林瑞木也說,組織要在產業發展上成功,就要累積經濟實力,因為要讓人好,就要培力,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要有完善制度和更好的待遇。也唯有如此,才能留住人才,才能讓工作夥伴抬頭挺胸。隨著產業發展的循環,社區也不斷地探尋適合的走向,調整決策,因應外在的改變。當外在挹注的資源漸漸減少之後,組織必然要面對自給自足的挑戰。過去商品銷售佔白米木屐館絕大部分的收入,從2013 年起開始轉型收取門票,希望門票的收入能達到總收入的55%。透過這個調整,能夠在財務平衡的狀況下,用較少的人力做和過去差不多的事情,同時讓服務的品質更為穩定。
這種調整也需要重新設定市場區隔,並教育遊客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林瑞木感謝來到宜蘭的遊客都非常友善,也多半認同門票的概念。他說,其實早在五、六年前就曾規劃收取門票,但是一直不敢,現在與其他的單位相比,已經落在別人之後了,如何在還有資源時就要強化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
談到未來的願景,林瑞木說,早在20 年前,協會就渴望把社區建造成為一個生活環境博物館,這也符合縣政府「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的發展定位。未來,希望每一個來到社區的朋友,都能享受這裡的悠閒,居民能夠在此快樂的工作著,讓社區變成一個適合人永久居住的好所在。
對故鄉的情感,是林瑞木不願放棄的宿命。「這或許就是事業變成志業的過程,這輩子做好這件事就足夠了。」經歷20 年的努力,林瑞木希望未來能夠培養年輕人接班,同時看著許多過去無悔付出的社區長輩年事漸高,需要更多人一起來照顧他們。未來協會將會透過志願服務工作,讓年輕人一起參與社區工作,讓大家有故鄉的感覺,長大之後才會有使命感去維繫這份美好。林瑞木笑著說,到那時就不用擔心未來,因為白米木屐村的故事,會持續的寫下去。
白米木屐村透過木屐文化的推廣,凝聚社區的力量。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