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肯亞「獵豹世代」EcoPost 把綠色大地帶回非洲
在肯亞,1998年林地面積還有10%,十多年間銳減到只剩2%。年輕的大學金融畢業生露托(Lorna Rutto)立足循環經濟的基礎,號召貧窮、失業與吸毒等邊緣族群投入「垃圾變黃金」的事業,11年間不僅搶救140公頃林地,更讓所有員工的單位收入比最低工資高50%。



智利Mi Parque讓荒地大變身 用一座座公園築起社區安全感
在智利聖地牙哥的城市邊緣,有許多貧困社區因政府經費不足,無力施建公園,使這些公園預定地淪為垃圾場、犯罪溫床;智利一群建築師為此成立「我家公園」(Mi Parque),社區改造到你家,號召居民參與,從設計到施工一起凝聚向心力,打造更有歸屬感、認同感的「我家公園」。




一條龍免費服務 Valemour讓企業無痛招募唐寶寶員工
聘用一定比例的身心障礙者是法律賦予企業的社會責任,但該怎麼做卻令企業頭疼。義大利社企飛若夢(Valemour)推出一條龍服務,從企業諮詢、人選安排、職前訓練,全都免費,降低企業聘用門檻,而這些企業也以各種方式回饋,幫助飛若夢更加經濟自主。



荷蘭De Laarhoeve照護農場 讓精神障礙人士貢獻才能
De Laarhoeve發展農場是一間僱用精神障礙人士的照護農場,並透過農產品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拉霍夫從教練到志工都受過專業訓練,為精障者建立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涯場所。




新加坡Freedom Cups 把女性月事做成「美德經濟」
新加坡三姊妹從自身經驗出發,攜手投入「解放女孩」的事業。她們改良發源於歐美國家的月經杯尺寸,一方面打出「妳買月經杯,我送到窮鄉」的行銷策略,另一方面深入沒水沒電的偏鄉教育推廣潔淨、可重複使用的衛生產品,讓一門生意創造三種價值。





實踐安定就業 澳洲Multhana帶原民用汗水換尊嚴
多年來,澳洲政府致力弭平原住民與一般國民之間的教育、就業與經濟落差,試圖藉由權力下放社區,讓原住民自立開創事業,繼而拓展進入主流勞動市場的機會。昆士蘭省的募他來物產服務商就是力保「原色」的前提下,與同業共同實現昆士蘭成為原民就業率全國第一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