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康家社福基金會 靠「傻子精神」串起社區凝聚力
康家基金會深耕台中外埔區超過30年,創辦人夫妻檔的熱血事蹟,更是地方企業家樂善好施的表率。康家從服務社區長者、失智族群起步,隨後擴及身障族群與食物銀行,一路走來不忘「以人為本」的初衷,終能額外創造青年返鄉的附加價值。




經營綠島本色 展現創新格局—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綠島曾獲國際組織評選為國際生態度假島嶼,但激增的旅遊人口幾年間就把生態推向岌岌可危的處境。在地人串聯而成的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以經營品牌的概念出發,取得全球首例的「旅行碳標籤認證」,展現強列的企圖心與創新格局。



ATF Gaia「員工至上」政策 成就龍頭地位
成立於2008年的法國社會企業ATF Gaia,專門聘用身障者來翻新並銷售企業的資通訊設備,而其中 69%員工為失能族群。它為了提升員工職能,每年還提供700小時培訓,最終也為自己創造近1,300萬歐元(約合台幣4.3億元)年營收。




Change Please實現品質、價格、公益美好願景
人手一杯咖啡,是生意人的商機,也可以是街友的轉機。英國社企Change Please專收街友,訓練專業的咖啡沖泡技巧並成為行動咖啡師。每一杯咖啡的利潤都再度投入協助街友的計畫,至今協助超過500位街友重返社會。





找回生物多樣性的樂園—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以推動天然林復育行動為使命的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成立近6年來,目標是恢復山林的天然生態,找回生物多樣性。他們從台中大肚山起步,引進企業資源,並且教育人們:種樹救地球,不是種下會活的樹而已,而是要種「對的樹」,才能夠有永續生態。而未來,天然林復育產業將成形,帶動新一波就業機會。



逆轉人才荒的養成術—門諾基金會
門諾基金會深耕花東24年,總是期許自己前進資源最不足的地方,提供最溫暖的人道服務,也因此琢磨出一套置身勞動市場弱勢地位的人才養成術。執行長邱燕銀說,只要受訓者有心、有動機想學,門諾基金會就傾注心思和資源,提供一張就業市場的入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