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連結200個社區 創造2,000個兼職工作
Local Alike連結地方社區與國際遊客,將社區居民視為平等的合作夥伴,教他們懂得說故事、服務客戶,建立起穩定的旅遊服務團隊。10年來已串聯200多個在地社區,創造了2,000個兼職工作,為社區家庭增加了20%收入。


劏房變光房!「要有光」把住房化為向上流動的工具
香港社企「要有光」,在香港這個全世界最昂貴的住房市場,幫窮人找到便宜房子居住,並協助他們脫貧。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創辦人余偉業10年的努力下開花結果,如今,他的夢想更大,從一間房子到一整個村子,已幫助上千位香港窮人翻身。



翻轉劣勢 實現里山聚落 -古坑鄉華南社區
雲林古坑華南社區居住人口僅120多人,是全台灣人口最少社區之一,但十多年前與原本即將廢校的華南國小合作,將社區故事融入學校課程,運用巧思行銷在地農產品,並將盈餘挹注教育及社會福利,成為生態、生產、生活合一的里山聚落。不僅學校因著實驗教育起死回生,吸引許多家長帶孩子跨區就讀,社區也逐漸翻轉凋零的命運。



一幢百年古蹟 復興一個村落-馬公興仁社區
2017年起,澎湖興仁社區發展協會槓桿地方百年古蹟「蔡廷蘭進士第」,發展出一系列導覽、抓周、在地美食等活動,成功刺激來訪觀光人數,帶動了在地產業活絡,已提供就業機會約25人,並輔導進入正式職場約16人。


瓊埔農場 用手機種黃金地瓜
雲林縣水林鄉是台農57號「黃金地瓜」主要產地,黃澄澄的果肉鬆軟綿密、甘甜濃郁,甜度高到可以烤出糖蜜。然而,黃金般的味道及營養,卻沒有黃金般的價格,產銷失衡讓農民常年面臨賤售窘境。直到戴廚師帽的蘇嘉益回到故里,成立瓊埔農場,輔導農民製作產銷履歷,導入科技管理,年輕人回鄉了,地瓜開始變黃金。



編織賽德克族的美麗傳說 - 熊肯作織布的家
熊肯作織布的家站在振興賽德克族傳統手藝、保留部落文化及發掘人才的基礎之上,傳承並推廣原民織布技法;同時著力創新圖紋,融入族人的傳統故事,在賦予每一樣產品一則動人故事之餘,也串連部落情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