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平均員工年齡68歲的香港卓越社企「銀杏館」
「銀杏館」成立17年來獲奬無數,雖然是一家為提供長者就業而成立的社會企業,卻憑藉餐飲美味和服務實力,與匯豐銀行並列「服務第一」,和香港迪士尼樂園同獲環保卓越獎。並從一家小店成長為擁有6家餐廳、農園、電商平台和長者就業媒合平台的社企集團,足為台灣社企經營的參考典範。




肯亞「獵豹世代」EcoPost 把綠色大地帶回非洲
在肯亞,1998年林地面積還有10%,十多年間銳減到只剩2%。年輕的大學金融畢業生露托(Lorna Rutto)立足循環經濟的基礎,號召貧窮、失業與吸毒等邊緣族群投入「垃圾變黃金」的事業,11年間不僅搶救140公頃林地,更讓所有員工的單位收入比最低工資高50%。



荷蘭De Laarhoeve照護農場 讓精神障礙人士貢獻才能
De Laarhoeve發展農場是一間僱用精神障礙人士的照護農場,並透過農產品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拉霍夫從教練到志工都受過專業訓練,為精障者建立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涯場所。




一條龍免費服務 Valemour讓企業無痛招募唐寶寶員工
聘用一定比例的身心障礙者是法律賦予企業的社會責任,但該怎麼做卻令企業頭疼。義大利社企飛若夢(Valemour)推出一條龍服務,從企業諮詢、人選安排、職前訓練,全都免費,降低企業聘用門檻,而這些企業也以各種方式回饋,幫助飛若夢更加經濟自主。



傳統土布變成高級家飾布 印度婦女靠Neev翻身
俗稱「土布」的印度傳統織物,在B型企業Neev的經營下,主打手做、有機、環境友善、公平貿易,進軍美國,成為一條桌巾價格破萬的豪華家飾品牌,並進一步扭轉印度當地工匠的生活。





實踐安定就業 澳洲Multhana帶原民用汗水換尊嚴
多年來,澳洲政府致力弭平原住民與一般國民之間的教育、就業與經濟落差,試圖藉由權力下放社區,讓原住民自立開創事業,繼而拓展進入主流勞動市場的機會。昆士蘭省的募他來物產服務商就是力保「原色」的前提下,與同業共同實現昆士蘭成為原民就業率全國第一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