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用族語說童玩故事 共創山中「童話王國」
腹地狹小的屏東三地門安坡部落,以「童玩」做為社區發展的核心。曾經投入幾百萬打造的基地被夷為平地,轉念「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重起爐灶,把遊客帶進山林繼續玩,並做出屏東10大伴手禮的童玩組合。透過多元就業方案,讓年輕人返鄉工作並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持續「百變童玩」的排灣族故事。



十二寮時光村 社區串連實驗「時間銀行」
在新竹峨眉十二寮有一群年輕人,以人才培訓、重建地方生活風格、循環經濟、時光村品牌為核心,致力於建立地方創生系統;以創業家思維解決問題,企圖以「時間銀行」概念的模式改變社區的經濟活動,實現無需金錢也能過上美好生活的夢想,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新屋永興社區 藉藻礁生態發展觀光商機
擁有觀新藻礁海岸生態的珍貴天然資源,桃園新屋區永興里的永興社區發展協會,以「復育、保育、教育」為發展願景,藉由藻礁海岸生態延伸相關遊程和地方產業,帶領民眾認識藻礁豐富的生態,達成復育在地資產、保育海岸資源及傳承環境教育的三贏目標,以此帶動區域休閒產業發展,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一群返鄉青年 打造弱勢孩子的學習樂園
「如果媽媽當年能遇到像你這種老師,該有多好!」因著這句話,黃雅聖和幾個在地青年成立了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為後壁家鄉的弱勢孩子免費課輔和提供晚餐,讓他們獲得學習的機會和資源。再結合農食教育和產業,為後壁創造青年就業機會,甚至還要將這套模式,帶到全台更多社區。




台南檨林社區 以藺草蓆再創活力與生機
工藝的內涵是人與土地、人與生活緊密結合的風格,而設計的本質來自於對在地的認同感。檨林社區發展協會即結合社區生產工作者、藺草產業、老屋再利用空間,凝聚社區力量推動觀光、手作、文化導覽。藺草工坊設計製作的工藝商品,成功的將文化與產業接軌,提升藺草蓆的傳統工藝,再創社區生機與活力。



大埔愛樂 曾文水庫畔的漂流木提琴村
人口不到5千的嘉義縣大埔鄉,位於曾文水庫旁,沒有醫院、診所,直到10年前才設有醫療站,境內只有一合併國中和國小的學校。過往,觀光產業主要仰賴曾文水庫的湖光山色,近年來透過漂流木工藝的提升,發展地區特色提琴產業,讓「大埔愛樂」成為品牌,建立了居民的社區意識,也帶動了返鄉就業及觀光人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