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一群返鄉青年 打造弱勢孩子的學習樂園
「如果媽媽當年能遇到像你這種老師,該有多好!」因著這句話,黃雅聖和幾個在地青年成立了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為後壁家鄉的弱勢孩子免費課輔和提供晚餐,讓他們獲得學習的機會和資源。再結合農食教育和產業,為後壁創造青年就業機會,甚至還要將這套模式,帶到全台更多社區。




台南檨林社區 以藺草蓆再創活力與生機
工藝的內涵是人與土地、人與生活緊密結合的風格,而設計的本質來自於對在地的認同感。檨林社區發展協會即結合社區生產工作者、藺草產業、老屋再利用空間,凝聚社區力量推動觀光、手作、文化導覽。藺草工坊設計製作的工藝商品,成功的將文化與產業接軌,提升藺草蓆的傳統工藝,再創社區生機與活力。



大埔愛樂 曾文水庫畔的漂流木提琴村
人口不到5千的嘉義縣大埔鄉,位於曾文水庫旁,沒有醫院、診所,直到10年前才設有醫療站,境內只有一合併國中和國小的學校。過往,觀光產業主要仰賴曾文水庫的湖光山色,近年來透過漂流木工藝的提升,發展地區特色提琴產業,讓「大埔愛樂」成為品牌,建立了居民的社區意識,也帶動了返鄉就業及觀光人潮。



日光小林村 從文化復振到經濟重生
2009年一場猝不及防的土石流,瞬間奪走了小林部落400多條人命。移居平地組合屋的村民,在災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自己另外一個身份——大武壠族。災難,讓他們重新踏上自我追尋的路程,不但療癒了失去親人的傷痛,透過文化復振,也讓他們找回自信,同時發展出串聯鄰近部落的產業生態系。





故事行銷夠給力 把「黃荊」變黃金
屏東內埔鄉一個少有人知的隘寮村,一個外地嫁來隘寮的媳婦,帶領起社區的改造,開發出以黃荊為主題的特色產業和地方遊程。靠著行銷頭腦﹅不放棄和行動力,打拚十多年,只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隘寮,想要讓孩子能勇敢的說出:「我是隘寮人。」



Find Folk生態旅遊 用減碳數據讓遊客有感
泰國社企Find Folk創建Go Green Booking平台,每一個商品都為遊客計算出碳排量,還能抵換服務,引導遊客拋棄過往奢華的旅遊模式,改走生態永續路線,騎單車、品當地菜、深入瞭解小鎮文化,不但能邊旅遊邊減碳,也為小鎮找回工作機會,奪回以往被大企業獨占的觀光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