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永續城鄉
11.永續城鄉
專訪嘉義縣阿里山鄉Taso ci cou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楊佩珍秘書長
撰文/王珮瑜 攝影/王珮瑜
新美部落舊名Niahosa,是阿里山懷抱中的一個古老部落,從曾文溪到幾阿佐名山,溪谷與大山共同建構出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這個部落不論是在歷史文化或自然資源,都有深厚的累積。有別於山美與茶山部落鎖定觀光行銷,新美部落在嘉義縣阿里山鄉Taso ci cou有機農業發展協會楊佩珍秘書長的推動下,選擇了一條相對務實安靜的農業之路。
(圖王珮瑜攝)
復育原生種,打造新美糧食方舟
楊佩珍在新美出生,父親是小學主任,在楊佩珍與姊姊的幼年階段就把姊妹倆送到都市讀書。自此之後,楊佩珍一直在都市就學、工作,完整的教育背景與豐富的職場經歷,讓她在都市叢林中適應良好。原本在建築模型公司專職製作房屋模型的她,在職場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業,工作穩定平順,十五年前卻選擇回到部落生活。楊佩珍說,即使多年來自己彷彿與與都市人無異,但血液中時時刻刻召喚著她的,不只是部落的自然環境與質樸的生活形態,更是一份剪不斷的情感繫絆。「畢竟這裡是自己的家鄉,在外面工作久了,會覺得沒有根。」楊佩珍輕描淡寫,短短一句話道盡都市漂泊後,原住民的心境。從她說話時的神態,不難發現她對家鄉懷抱著很深的牽掛與期許。
離開部落幾十年後再回來,楊佩珍發現,小時候吃過的稻米、小米、芋頭等主食,產量變得非常少,甚至有的已經不見蹤影。她探究原因,才知道原來是因為部落從事耕種的人口變少,農民漸漸老邁之後無力耕作,田地也跟著荒廢,導致原生種作物愈來愈少,居民的糧食逐漸被改良品種取而代之。有感於此,楊佩珍找了幾位懷抱相同理念的農友,一起進行原生種小米與薏仁的復育工作,在故鄉踏出了農業之路的第一步。
堅持自然農法,恢復土地原始生息
楊佩珍一開始就決定堅持自然農法的耕作路線,尤其採用的秀明自然農法,是完全不添加化學肥料的一種耕作方式,也沒有農機具介入,全部農事都仰賴人力,透過與大自然日日「交關」(台語)、累積而來的農業知識和技術,達成與田地中蟲鳥等生物循環共生、互利互用的目標,盼能恢復土壤最原始、天然且健康的狀態。「我當時真的很天真,就這樣傻傻地選擇了門檻最高、難度最高的秀明自然農法!一開始的時候,我這邊的農友會一直想不透而問我,『為什麼我們不能施用肥料?』甚至覺得秀明農法難度很高、很想放棄,沒想到很多農友也就這樣跟著我一直做到現在。」楊佩珍笑著回想當時與農友溝通時遭遇到的種種障礙,如今說來,都是珍貴的過程。
不施肥、不用藥、成本高、時間長,採行秀明農法不只有源源不絕、等待克服的技術問題,最困難的,其實是農民要如何去理解這種耕作方式背後的精神,以及如何在遭遇天災蟲害時,仍有足夠的意志力去說服自己,要在同樣的道路上繼續堅持。楊佩珍說,「當我們進行栽種時,堅持不施肥、不用藥,作物為了克服天災與病蟲害,就會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法則。」稻米為了不被颱風吹倒,就會緊緊地抓住土壤;蔬果為了抵抗天牛、蝗蟲、蚜蟲與蝸牛的啃食,會生出足以在危機中存活下來的堅韌纖維;葉菜果實為了抵抗氣候與病菌,會學習適應這些溫溼度和微生物的存在,發展出抗病基因。
台灣的耕地,多年來普遍使用慣行農法耕作,幾乎失去了原本的生態特性,要讓作物與環境之間重新達到平衡,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採行自然農法的農人,除了付出金錢與勞力之外,還必須非常堅定地信任這塊土地,地力終會脫離化學藥劑的控制,重生、恢復,再度展現原始的生命力。這樣的農業已經不只是農業,更是生存的哲學、天地之間的藝術。楊佩珍說:「農業是永遠不褪流行的產業,農夫的思維如果不改變,那這個行業就會一直遠離它該有的本質。」回到部落之後,楊佩珍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擔任新美社區發展協會的秘書,當時世界展望會在社區內利用農業作為貧寒補助的管道,鼓勵受扶助的家庭進行咖啡種植與加工、圈養雞隻收取雞蛋、苦茶樹栽種和蔬菜栽種等,楊佩珍也因此擁有更堅實的後盾,與農友、受扶助家庭一起在共有田區中耕作。
八八風災隔年,嘉義縣阿里山鄉Taso ci cou有機農業發展協會成立,楊佩珍更加確立了自己農業的方向,透過協會的力量,向公部門與其他單位爭取更多的資源,以協助部落農民持續耕作。楊佩珍在新美部落帶頭做,鼓勵農友一起去外縣市見學,更進而成立了雜糧產銷班第一班,目前由十六位農友共同支持,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也補助了協會六名人力,讓協會在行政、行銷、農產品加工製作、農事工作等面向,運作得更為順暢。
面對困境,要當強壯的人
就跟所有的NGO一樣,力量的集中,也會帶來意見的分歧。雖然新美的自然農法、農業產銷堪稱穩定經營,但即便如此,楊佩珍仍偶爾感到灰心無力。她說:「有時候遇到人的因素,是最讓我無力的,被扯後腿也會覺得很失望。不過因為我從小就覺得我自己是打不倒的勇者,所以我堅持了下來!」她自己說著也笑了!
當個強壯的人,是楊佩珍從小自我強化的結果。「我跟姊姊去城市讀小學,我那個時代的同學老師真的對原住民非常歧視,常有一些不尊重的言行出現。我的姊姊受委屈只會哭,我那時候想,姊姊那麼懦弱,那只能靠我了!我那時候很兇喔,只要是有人欺負原住民,我一定會想辦法出頭。」有一次,有位老師故意在課堂上用歧視的字眼批評原住民,楊佩珍忍無可忍,一氣之下站起來與老師針鋒相對,老師說不過盛氣凌人的小女生,逕自離開教室。事後楊佩珍在教導處受到校方的指責,卻堅持自己不該被歧視、絕不妥協認錯。這樣的個性跟著她進入職場,也伴隨著她回到部落。她是第一個在部落會議中「膽敢發言」的女人,也是其他部落女性還沒有勇氣發言時的最佳代言人。她的勇敢與堅持,不僅暢通了社區溝通的管道,更為新美部落的農業帶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當有人批評她的時候,她選擇忽略雜音,繼續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但只要有人需要她,她一定會伸出援手,為了部落的發展與農業的遠景,奔走不遺餘力。楊佩珍一直以來,在困境與挫折中,都選擇當一個強壯的人。因為她不僅要保護自己,也要守護她最珍視的土地與作物。
協會所帶領的農業只是一顆種子,她希望新美部落在未來有更多年輕一輩願意投入,接班農耕、行政等工作,讓部落在自然之間茁壯;最重要的是,期許部落的原生物種被放在第一位,藉由復育工作,找回這塊土地的根。目前新美的復育農地分散在不同地方,楊佩珍認為,協會如果能在幾年之間整合出一片完整、專門的原生種復育園區,那會是最理想的。望向不遠處一片翠綠色的蔬菜耕地,那是楊佩珍對來訪者闡釋秀明農法的示範農地,她滿足地笑著說,從這裡開始,希望整個阿里山鄉都能成為自然農法園區,向世人證明與自然尊重、共存的鄒族哲學。
(圖王珮瑜攝)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