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市瑞芳區的「山城美館展演藝廊」是一棟三層樓建築,緊鄰臺灣東北角臺2線省道,依山傍海。東側不遠處座落著水湳洞選煉廠歷史建築,是20世紀金瓜石粗銅礦砂選礦煉製場遺址;往北遠眺,則為著名的陰陽海景觀。因為被統稱為「水金九」的觀光景點水湳洞、金瓜石、九份都離此處不遠,週末時常吸引大批遊客前來休憩。
山城美館 驚豔水金九
山城美館的經營者很特別,2008年時,一群居住於「水金九」區域的藝術創作者參加金瓜石祈堂老街藝術市集,經過深度交流後,有感於地方創作者需要有空間來當作互相學習與分享的平台,遂形成共識,一起經營在地生活美學空間。
因緣際會下,他們租下面對陰陽海山坡上的三層樓建築,隨即著手改裝。一樓當成手作商品販售平台;二樓是聚會空間,供應參加者咖啡飲品;三樓則是藝術展覽空間,展出藝術創作者們的作品。
由於藝術家們的創作包含了畫作、木藝、陶作、鐵鑄等多元形式,2009年山城美館開幕時,特別舉辦「山城喜事」聯合展覽,展現出凝聚力與創作活力。
此後,藝術家們也化身策展人和藝文空間經營者,在山城美館不定期舉辦藝術家個展、座談會、音樂會等活動,幾乎場場客滿。很快地,山城美館知名度往外擴散,遊客週末到東北角旅遊時也會特地前來參觀。
在同一時間,新北市政府為充分活化東北角閒置空間,展開「驚豔水金九計畫」,著手整修水湳洞、九份、金瓜石等地歷史建物,並採委外經營方式,期待能讓九份觀光人潮外溢到整個水金九地區。
類博物館思維 打造文化生活圈
新北市政府此舉觸發山城美館藝術家們的雄心,希望在觀光客進來的同時,也能發展在地美學特色。於是,大夥在2010年一起成立「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下稱類博物館協會),承攬水湳洞台電舊禮堂與食堂、金瓜石沈澱銅辦公室等幾個空間,以「類博物館」概念為基調,展開營運。
所謂的「類博物館」,意指不受限於現有「博物館」的機能框架,採親近人群與自然的方式,讓博物館的文化與教育功能展現在社區之中,藉以提高民眾社交意願、凝聚學習動機,並帶動產業發展。
類博物館協會成立時的宗旨主要有兩項,第一項是以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地區為類博物館發展基地,整合地區礦業史、文化資產和藝文氛圍,創造出融合文化、創意、生活、社區產業發展、文化觀光的生態博物館及文化生活圈;另一項為建立類博物館認證與研究互助窗口,讓協會成為研究教學中心與資訊互助平台。
「承包歷史空間營運,是協會展開『類博物館』工程的第一步,大家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苦思該如何永續經營。」類博物館協會理事長林正文說,協會成員多是藝術創作者,必須兼顧個人創作與空間營運,漸漸地開始感受到時間壓縮與損益平衡的壓力。
為此,從2012年開始,類博物館協會參加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計劃,由勞動部提供1位專案經理人和3位專案人員的薪資補助,著手特色餐飲研發和特色文創商品銷售。
摸石頭過河 以木鈴工藝品發揮在地創意
因協會成員創作多以視覺藝術為主,一開始營運策略以藝廊經營為主軸,販賣藝術家作品。協會一年共舉辦8場展覽,其中有6場為在地藝術家的個展,另外2場是公平貿易展和台灣工藝展。
「過程就像摸石頭過河,大家慢慢調整商業模式,試圖找到最佳獲利點。」林正文說,因為單純藝術品買賣較難獲利,協會特別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開發手作商品和紀念品,微量生產。其中,林正文所設計的木鈴,發想自童年時父親常掛在腰間的飾品,獲選新北市百大伴手禮。
由於商品種類增加,當時陸客又多,文創商品收益可占到協會總營收的7成,餐飲部分則占3成。此後,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又參加多次勞動部的培力就業計畫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劃,藉著專案人員薪資補助來順暢經營幾個空間,並以藝術介入社區,陪伴社區成長。依據協會所規劃的商業模式,獲利來源主要是小旅行、餐飲和藝術品展售。
為了讓遊客更理解「水金九」區域的藝術人文發展,類博物館協會舉辦「山城遇見美」小旅行活動,參加者先到山城美館參與工藝品DIY手作體驗,再散步到水湳洞十三層遺址欣賞夜景。隔天清晨到九份隔頂看日出,接著赴黃金博物館參觀。意猶未盡者,可再參加木鈴、蕨類葉拓、地景版畫等手作體驗。
社區共好 合力挑戰未來
類博物館協會也在水湳洞旅遊服務中心建築物內經營「山城食堂」,販售小農食材餐點、公平貿易咖啡和風味餐。食堂內的咖啡以陶藝家特製咖啡杯裝盛,搭配特色饅頭、烤饅頭、披薩等點心,成為許多旅遊部落客最愛打卡地點。
在行銷通路上,類博物館協會與旅遊平台客路(KLOOK)合作,販售小旅行遊程。特色文創商品也鋪貨到水金九在地的實體店家,提高銷售量和知名度。協會在空間營運的同時,亦展開小學生和長者的社區陪伴工作,推出社區共餐,每天有五、六十位在地居民受惠。
類博物館協會成立已13年,團隊至今仍設法讓營運達到損益平衡。回顧一路艱辛,林正文指出,山城美館地處偏僻,經營過程又遭遇諸多挑戰。不過,林正文也提到,山城美館周遭的6個里已於2016年成立「有限責任新北市金水山城社區合作社」,希望鄰里不再單打獨鬥,把能量整合在一起,擴大社區營造效益。
社會創新和社區營造本來就是充滿挑戰的過程,歡喜有時,挫折有時。或許經過休息和能量的累積之後,可以重新調整腳步再出發。類博物館協會在「水金九」區域的社區經營已累積出一定成果,後勢仍然可期。
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臉書專頁
社會創新的過程,就像摸石頭過河,必須慢慢調整商業模式,才找到最佳獲利點。
~林正文,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理事長

▲商業模式

▲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經營「山城美館展演藝廊」,當成手作商品販售平台、聚會空間和藝術展覽空間。

▲山城美館不定期舉辦座談會、音樂會、藝術家個展等活動,遊客週末到東北角旅遊時也會特地前來參觀。

▲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販售各種特色文創商品,收益最多時,可占到協會總營收的7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