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子瀨社區」為台南市大內區石城、石林、石湖三個里的合稱,此地正好位於丘陵與平原的交界處,曾文溪流從上游流到此時,河面寬度變廣,河床布滿礫石,故舊名「石仔瀨」。
石子瀨社區居民多以務農為主,較少工商活動,生活也較為靜態。直到2016年,有居民自主在大內公車站牆面彩繪龍貓壁畫,引起遊客注意,紛紛前來觀賞、打卡,安靜的農村生活才出現微妙變化。
全酪梨利用 開發多元商品
彩繪帶來美麗願景,居民開始希望社區可以變得更美觀;但壁畫吸引大批遊客也帶來髒亂和噪音,擾亂了寧靜的鄉間生活。在兩難間,台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決定加入台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的環境調查與改善計畫,設法改善社區髒亂點。
協會動員居民,把大內龍貓公車站週邊閒置空間整理得煥然一新,彩繪壁畫數量也因此愈來愈多,石子瀨社區的動員力和光榮感整個被激發出來。台南市政府官員前來考察時,特別讚許石子瀨環境維護成果和居民同心協力的精神,遂建議協會申請勞動部補助,為地方尋找可自主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一向熱心公益的協會理事長曾博揚馬上著手研究,2018年以酪梨農廢棄物再利用為主題,參加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獲得4位專案人員與1位專案經理人的薪資補助。
台南市大內區是典型的農業鄉鎮,丘陵佔轄區七成面積,曾文溪蜿蜒穿越,把這裡切割成高低起伏地形。如此天然條件,特別適合種植性喜溫熱氣候、土壤排水性佳的酪梨,大內區也因此成為台灣最大酪梨產地,每年產量可達2千噸。
「消費者健康飲食意識抬頭,營養價值高的酪梨深獲喜愛,但產銷市場又重視水果一定要賣相佳,所以農民常直接將賣相差或裂果的酪梨棄置在果園,直接當成堆肥,未能善加利用,十分可惜。」曾博揚說,若把農民辛苦種出的酪梨製作成特色商品,不只可改善農民收入,還能讓酪梨農廢棄物充分循環利用,創造鄉間多元就業機會。
農業升級 建構酪梨農廢棄物循環商業模式
2018年起,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專案團隊花了3年時間建構酪梨農廢棄物再利用商業模式,讓農產品升級。
第一年,協會積極向農民收購落果、裂果、賣相差的酪梨,並採用「全果利用」策略,開發出酪梨防蚊液、酪梨手工皂、酪梨籽茶等商品。第一年裂果收購量高達1.5萬台斤(9千公斤),種子收購量則有1萬台斤(6千公斤)。
「酪梨富含油脂,果肉萃取液可用來製造酪梨防蚊液和酪梨手工皂,頗為滋潤;熟成的果肉做成冰淇淋則香氣馥郁。」曾博揚說,協會團隊積極到市集擺攤,並在Facebook上積極推廣,酪梨商品很快就打開知名度,進到百貨公司、蝦皮、PChome等平台販售,可說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2019年,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推出餅乾、盆栽、無醬包酪梨籽麵等新商品,並聘請烹飪老師前來開設特色料理課程,教授居民研發創意料裡,將酪梨入菜。最後大家還集思廣益,開發出麵包、水餃、糕點等商品。
由於酪梨籽麵廣受歡迎,2020年時,協會進一步推出含醬包的酪梨籽麵,並被台南市政府選為新冠肺炎防疫商品,往超市通路推廣。
自創品牌 發展甜根子草體驗遊程
因一連串的成功,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順勢自創「酪梨文創坊」品牌。2020年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大內龍貓公車站設置農特產品商店「大內小賣所」,就由「酪梨文創坊」進駐。假日時人潮洶湧,還時常有遊覽車載著旅行團前來參觀,年營收可達20幾萬元。
在酪梨農廢棄物循環商業模式取得成功後,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也設法開發社區觀光休閒資源,並於2020年底參加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以溪床常見的甜根子草為主題,發展文創商品和體驗活動。
甜根子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於台灣河床地,每逢秋季九月到十月間,莖桿頂端會開出白色花穗,遠眺如海,舒人心懷。石子瀨社區的曾文溪河床寬度開闊,站在橋上觀看,甜根子草花海像綿延不止的雪白浪花,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甜根子草本無經濟價值,但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將它開發成文創商品和體驗活動雙功能。
在文創商品方面,先採收甜根子草,風乾後裁切,再製成手抄紙、筆記書、筆袋、盆栽籃、拍打棒、筆筒、墊子、迷你掃把等工藝品。而在遊程體驗上,協會則規劃甜根子草花海小旅行,搭配DIY製作甜根子草工藝品。
引進大學USR創意活水 期待下一次躍進
除了致力於農廢棄物再利用循環經濟模式,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也積極凝聚居民向心力,組成河川巡守隊,並和台南市的遠東科技大學、台南藝術大學、樹德科技大學、嘉南藥理大學的USR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計畫合作,設法為社區引進創意活水。
2020年私立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USR計畫帶領學生協助社區開發酪梨桌遊、調味罐、茶包設計、酪梨燈具、擴香石、酪梨茶壺等手作文創商品。「雖然學生的作品多為手工藝品,較不容易量產,但把石子瀨社區特色具象化為各種文創商品,為石子瀨社區開拓了未來產業的視野與想像。」曾博揚說。
看著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一路走來的歷程,曾博揚頗為欣慰。他細數,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在2016年和2019年獲得台南市健康社區;2019年奪得低碳家園全國銀級獎、台灣省商業會把酪梨籽麵選為百大伴手禮;2021年獲得台南市政府環保局資源回收優等獎。一切的成績都是肯定了協會把「農廢棄物再利用、地方創生、低碳家園」三個價值串聯的努力成果。
不過,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也在努力了5年之後,走到永續經營的轉捩點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內小麥所」不得不暫停營業。「原先一頭栽進地方產業商業模式的建立上,無暇多想,亂流就突然出現。」曾博揚說,接下來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將放慢腳步,思考永續經營的方法。曾博揚也和台灣各地的地方創生工作者共勉,亂流難免,但努力總會留下成績,大家繼續努力,或許地方產業升級、為青年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那一天很快就會來臨。
台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只要一步一腳印,踏實走下去,地方發展的路終會被走成康莊大道。
~曾博揚,台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商業模式

▲台南市大內區是台灣最大酪梨產地,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利用酪梨農廢棄物,開發創新商品。

▲酪梨籽麵是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的主力商品,曾獲選台灣省商業會百大伴手禮。

▲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規劃甜根子草花海小旅行,讓曾文溪床雪白花海的景致化身社區特色景緻。
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林俊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