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山傍水的屏東縣泰武萬安社區,位於北大武山下,臨萬安溪,是卡札札嵐(Kazazaljan,排灣族語「古老」的意思)排灣族聯合部落之一,1954年由北大武山遷移至此。事實上,位於溪流對岸的安平、達里、第七鄰和成原社區等4個聚落,也都自稱是卡札札嵐部落,在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網絡上彼此互動密切。
萬安溪在汛期時,溪水流量穩定,卡札札嵐部落是夏日戲水烤肉聖地,但因遊客時常違規停車,留下的垃圾和廚餘也造成當地環境的衛生問題,反而成為卡札札嵐部落的夏日夢魘。為了維護環境整潔,於是卡札札嵐部落居民自主發起「淨山淨溪活動」。
2004年返鄉投入社區部落事務的協會理事長何梅君指出,部落認為不能為了觀光產業犧牲而自然生態,於是透過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成立「達札屋(Tjuazaqu)──卡札札嵐部落心據點」,開始對遊客進行山林環境及部落文化解說,以了解保護環境與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而達札屋的屋頂上所擁有的「鷹羽」和「蝴蝶 」意象,正是代表老鷹和紫斑蝶對乾淨水質的環境需求。
送情柴 萬安最美風景
為了進一步推廣生態旅遊,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盤點地方資源,發現萬安社區兼具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山林步道等多個特色,遂於2018年推出排灣族特有的「送情柴」文化體驗活動。
所謂的「送情柴」,是卡札札嵐部落的求婚傳統。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祖珠.卡查妮說,送情柴有兩種形式,一是Papuljipa,意指男生在夜間、黎明之前,將木柴送至心儀女方家;二為Papuzeluk,表示雙方家長已認同交往,送木柴算是聘禮。
一般情柴取用白匏子、克蘭樹、血桐等速生材;若女方為貴族,則要選用九芎樹、黃荊樹等質地堅硬、耐燒的樹材。情柴的綑綁和剝皮技術也十分講究,會要求木柴兩端削尖的刀工,每一道細節都算是在展現男方的決心與細膩。
萬安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送情柴活動地點,位於達里部落後方的心達達山(sintanta)。從山頂可以眺望高雄和屏東兩縣市的優美山林景色,是過去部落居民撿柴、砍柴、約會及捉迷藏的地點。族人特別以傳統生態工法修建步道,而情柴使用的樹木都在周邊,正好為遊客營造出沉浸式體驗。
「每年8月排灣族收穫祭,除了精彩刺激的傳統技藝競賽外,另一個重頭戲就是送情柴。但近年,為了鼓勵青年們相互認識、凝聚感情,社區會舉辦的在地人限定送情柴活動,不再只侷限於情愛表達。」祖珠.卡查妮蘭說。
返鄉青年為社區注入活水
為了延續社區發展,營造青年返鄉有利條件,萬安社區發展協會亦在2020年參加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經濟型計劃,由勞動部補助4名專案人力薪資。
年僅26歲的專案經理人柯晏婷就是返鄉服務的青年。她畢業於私立南華大學,深具行銷創意。為了推廣萬安部落在地物產,她建議將「達札屋」社區內的固定據點,改為排灣族經典歌曲中的「小包車」,開往各大農業市集,販賣部落農產品,並與其他社區交流。
「『uzinganga lja 小包車 matataivilivili lja小包車』是四、五年級族人熟悉的歌曲,以這個文化特色命名,可以讓部落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多一個有效的曝光機會。」柯晏婷說,她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和妹妹現於外地當兵和唸書,她認為自己留在家鄉服務,除了可就近照顧家人,也可透過導覽解說員培訓,對部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認同。
有了勞動部專案人力加入,萬安社區發展協會自2021年開始連續兩年舉辨「好熱市集」,整合在地十幾位部落小農,推廣社區產業遊程。市集每天可吸引2、3百人參與,單日營收超過十萬元,促進了地方產業活絡。
負責協會行銷導覽工作的專案人員勞楚,畢業於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由於本身對藝術有著高度熱忱,儼然成為部落美學暨行銷大使,擔任札達屋的Facebook和Instagram小編,一篇篇生動有趣的貼文,協助協會訊息在網路推廣。此外,他也積極參與活動現場的舞台布置及文宣設計,展現排灣族特有風格。「能在部落工作是一場夢,卻很真實,相信一定會有人看見我的努力,那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勞楚說。
疫情挑戰 展望未來
與所有社區發展協會一樣,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也讓卡札札嵐部落的運作與經濟發展面臨考驗,同時由於觀光客銳減,導致原本預約滿檔的「送情柴」體驗活動,也不得不喊停,這對萬安社區發展協會與何梅君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疫情並無法打倒卡札札嵐部落居民的意志,反而更開始著重描繪自身文化的底蘊,以及結合在地資源的量能。何梅君指出,在疫情中,為了提升部落勞動生產力,萬安社區發展協會開始和部落小農、手工藝業者合作。同時也在達札屋部落據點空間,開始販賣部落小農所生產的咖啡、芒果、檸檬、芋頭、蜂蜜等農特產品,以及具排灣部落特色的情柴藤編杯墊、sikau羊角勾袋、小米粟鑰匙圈、月桃葉環保手提袋編織、植物印拓染等手工藝品,來增加收入。
此外,趁這段較「清閒」的時間,萬安社區發展協會開始進行導覽人員的培訓及周遭植物調查,甚至彩繪了一張「心達達山步道─植物地圖」,標示山柚樹、鐵道木、烏皮九芎等近20種植物的所在位置,方便遊客按圖索驥增長知識,同時在規劃生態圈遊程時,也由在地小農提供食農體驗場域與服務,為疫後的部落發展儲備能量。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無論疫情情勢為何,未來都將持續開發屬於卡札札嵐部落特有的文化體驗遊程。」何梅君說。
屏東縣泰武萬安社區發展協會-臉書專頁
透過行動實踐,吸引並感動更多部落族人,號召青年一起加入社區部落營造,創造出多元永續的部落發展。
~何梅君,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商業模式

▲「送情柴」為排灣族卡札札嵐部落的求婚傳統,屏東縣泰武萬安社區發展協會把它發展成沉浸式體驗遊程,同時也讓青年們相互認識、凝聚感情。

▲2021年起,屏東縣泰武萬安社區發展協會每年舉辨「好熱市集」,整合部落小農,推廣社區產業遊程。

▲為了提昇部落勞動生產力,泰武萬安社區發展協會也販售部落小農所生產的蜂蜜、咖啡、芒果、檸檬等農特產品。(圖片提供:屏東縣泰武萬安社區發展協會)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