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王翎鳳執行長
位於新竹縣寶山鄉,以新城風糖休閒園區打響知名度的新城社區,一個距離市中心僅有20分鐘的車程,卻能走進群山環繞的森活,感受截然不同生態的樂活,已成為新竹人休閒悠活的去處首選。
寶山一直是寶
成立於民國83年的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現約有1,300位在地居民,是每五人即有一人超過65歲的高齡社區,人才的流失及不再興盛的製糖業,都讓這個社區蒙上了一層黯淡的色彩。直至近幾年透過社區的定位、轉型,逐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整個寶山鄉過去曾因盛產甘蔗,製糖業十分發達,如今雖然沒落,但其傳承的技藝猶在,搭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重新發展起來並不是什麼難事。」王翎鳳執行長在接受採訪時,自信又樂觀的態度,看著今天又迎接上門的觀光團開心的說著,但實際執行起來的辛苦,恐怕是不為外人道也。
走出自己特色的新城風糖休閒園區,融合在大自然中,不僅假日遊客絡繹不絕,平日也不乏包團遊覽車前來參觀。
有鑑於現代人的養生觀念興起,及假日想要遠離塵囂的追求,協會以整合社區營造為思考方針,選擇切入觀光服務作為重點發展,打造迴龍生態步道和親子露營區的友善觀光環境,同步結合豐富的農事活動,像是如何製作甘蔗汁的採、榨、洗;捏出爆漿饅頭的搓、包、蒸;凝成甘蔗冰棒的洗、榨、冰和熬出蔗糖的煮、濃、倒、沾多種體驗,豐富的DIY課程獲得大多數遊客的讚不絕口。
同時取材在地既有的甘蔗美味,採蒸氣加熱熬煮烏糖,保留了較多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做出全國唯一製作未檢出丙烯醯胺的好糖,研發出深受遊客喜愛的烏糖饅頭、純米黑糖糕和手工烏糖禮盒產品,將在地特色完美呈現,把社區產業轉型成企業化經營。
來到此處,以健康為出發點的各式產品,除了滿足你挑剔的胃,更強調養生的品味。
翻轉社區
「新城過去有一段風光的曾經,我們只不過是讓社區重返榮耀罷了。人才流失當然是一個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如果沒有人願意主導改變,那也不過就紙上談兵而已。」話鋒一轉,淡淡的哀傷流露,述說著王執行長對這塊土地沉重的情感,和它所被忽略的傷感。
新城協會早期以老人照護為唯一發展重點,近年來透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培力就業計畫補助用人費用的幫助下,開啟了區域再生發展的契機。從邀請青年返鄉推動「新城風糖」品牌,到主推「風從蔗起」概念,一系統產品與活動的推出,藉由年輕人的創意與衝勁,對外設立網路平台,增進曝光與行銷管道;對內擔任社區導覽,協助產品銷售、帶領體驗旅遊,皆獲得不斐的成績。新城文化傳承則連結社區長者與青年交流,從老帶幼學習、幼助老的互助精神,作為世代循環,形成一完整的文化產業發展目標。
同時每年提撥收益20%左右做為社福與樂齡活動,如每週一至週五中午固定的共食學堂,透過老老照顧,層層分工參與社區事務,聯繫社區情感更讓居民能夠放心安老,並與在地農民定下契作,不僅採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作,創造在地工作機會,也保障了技藝與農地活化的延續,達成互利互惠。
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的目標遠不止如此,執行長更向我們透露協會下一步的營運模式,目前已培育出3位老闆,帶著研發出來的饅頭、點心和好糖禮盒等伴手產品,自行至外面成功創業,而固定從新城進口原料,也成為社區的另筆資金收入,可說是前、後端齊心協力,彼此回饋的雙贏局面。
面對盈餘的持續成長,展露頭角的新城社區已漸有能力,邀請非志在科學園區領域的青年回流,提供在地學子能另展長才的生涯規劃,對於空閒房舍將來還打算開放打工換宿體驗,接軌新世代思維,以自己的菜自己種、自己收、自己賣作為賣點,向下扎根農業體驗,拉近農村與城市間的距離。也計畫將共食學堂的制度與精神延伸到鄰近的寶斗社區去,加惠更多社區的老人,落實社會企業的精神。
坐吃不山空的秘訣
隨著知名度的逐漸拓展,新城風糖休閒園區每年有著20%的來客數成長,106年將近6萬人次的造訪,得到非常不錯的迴響與正面評價,並固定邀請藝術家進行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注重與大自然共生的氛圍,永續經營的長遠精神令人十分佩服。「但光是這樣還不夠,我們希望還能更完善長照、老化與收入的營運模式,一起營造美麗的烏托邦,目標期望能成為全國性的模範社區!」這時候才向我們展露出野心的協會,其實早已擬定好進軍全國的戰略。
「關於未來的規劃我們還有許多的可能,但現在不能講的太多。」故做神秘的王執行長,偷偷說著社區朝向酒莊莊園發展的未來準備,畢竟蔗糖可是蘭姆酒的主要原料,目前已和頭城藏酒酒莊有了異業合作的初步共識,前瞻且創新的想法,完全善用了自身優勢,讓寶山鄉真正的成為一座寶山。
另外協會提供多元的就業機會,深知「人」才是長遠經營的根本,未來在培力就業計畫補助的人力幫助下,將朝農業、觀光、服務為主軸的青年創業基地發展,結合「在地、健康、共好」,讓烏托邦想法得以實現,走出傳統社區不一樣的可能,誰說創業只能小文青,新城社區的大無限正等著您呢!
由年輕人領軍的DIY教室,不僅創造多元就業機會,還能培養出一流的手藝。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