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常聞台灣偏鄉社區有送餐及老人日間照顧服務,但龍眼林福利協會早在22年前就開始做,堅持「用在地人照顧在地人」,促進在地中高齡就業,並槓桿地方農產資源,再以產業盈餘回饋社會福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也為離鄉打拚的中寮鄉青年,照養家中老人,打造「在地老化」的快樂社區。
南投縣中寮鄉,分為南、北中寮,北中寮遍布龍眼樹,舊稱「龍眼林」。這裡和許多偏鄉一樣,青壯人口外移,尤其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更加嚴重,如今中寮鄉高齡人口近23%,可說是超高齡鄉鎮。
但中寮鄉的老人家,卻是幸福感最高的一群人。老人家週一到週五可以到日間照顧中心——長青活力站「上班」,工作內容則是量量血壓、做做早操、寫字塗鴉、唱歌跳舞…,中午大家圍桌共食,一邊和30幾個同學抬槓,之後就可以「下班」回家午休。看照片中這群「老青春」開懷的笑容,真是羨煞人!
這一切,都是社團法人龍眼林福利協會的付出。
921後開辦送餐及托老服務 堪稱國內先驅
協會的成立,源起於921大地震,當時全鄉8成房屋倒塌。時任龍安村村長、現任龍眼林福利協會總幹事的廖振益,衝出家門死裡逃生後,立即糾集幾位男丁拚命搶救,3小時救出27位村民後,才發現自己僅穿著一條四角內褲就忘我投入救援,從此流傳「內褲大愛」的故事。
災後百廢待舉,但也得先餵飽肚子。廖振益召集村裡婦女建立起公共廚房,對一些行動不便者,則開啟了送餐服務。災後年輕人外流加劇,老人家缺乏照料,2000年3月進一步開辦老人日托。
老人日托如今演化成「長青活力站」,老人送餐服務則連續22年無一日中斷。這兩項服務現在都在全國普設,當年聞聲救苦的行動,竟是全國先驅。連政府官員都佩服廖振益的遠見:「政府都在跟著你走!」
以日托和送餐為兩大核心,2001年7月正式成立龍眼林福利協會。如今協會的業務又擴展到慈善基金會、社區總體營造、在地農產行銷,並將收益再投入社會老幼福利和照護。
疫情也不中斷送餐 送出超過220萬個便當
協會的送餐範圍涵蓋整個中寮鄉18個村落,目前一天送兩餐共約300個便當。22年來,不管颱風寒流,不論山路險峻,送餐員每天都要騎上5個小時機車、百公里路程,疫情期間也不曾中斷。送餐員還會關懷健康和叮囑用藥,成為老人家一天中最期盼的時刻。
龍眼林經營的長青活力站和其他5關懷據點,還經常舉辦應景活動,像耶誕變裝、新年圍爐摸彩、年度運動會等,備受村民好評。疫情期間還推出台語版的洗手教學影片,實用又有趣。
2006年,龍眼林將經驗複製到本地以外,於台中市成立龍眼林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目前協助政府照顧大雅、潭子、神岡、后里四區的弱勢族群,提供到宅送餐、喘息服務等,及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 (包括南投縣),並辦理照顧服務訓練課程。
致力農產代工及行銷 再以產業回饋社福
協會的主要收入是農產品代工和行銷。在代工部分,源起於災後第4年,政府重建經費及社會捐款用罄,決定開發農產加工業務以自籌經費。他們從本地的龍眼烘焙開始,由協會所成立的龍眼林農產行負責烘焙各種蜜餞果乾, 4月烏梅、6月荔枝、8月龍眼、12月洛神,除了銷售收入,也帶來工作機會。其中為信義鄉梅子夢工廠代工的「古法烘焙烏梅」,已經成為龍眼林的特色,扣除工資後,每年能帶來60到70萬元盈餘,也全數成為公益經費。
現年73歲的廖振益,早年曾在鹿港的竹材加工廠擔任廠長,對產業經濟和管理都有相當經驗,尤其重視行銷推廣。因此他在地震後就開辦電腦教室,教農民做網路銷售,後來在資策會協助下演變為龍安數位機會中心(DOC),村民可在這裡學習,也扮演網路行銷的平台(龍安DOC社企平台),推廣在地農特產品和農遊行程。因為做得早,慢慢累積客戶信任,如今每年能創造約200萬元的收入,並成為協會轉型社會企業的重要支柱。
協會2020年營收約1700萬元,其中約33%來自產業(烘焙)收入,約42%來自捐款及送餐收入,其他25%來自政府補助。例如接受送餐老人約170位,但僅有一成符合補助資格,雖然也有自費送餐收入(環境困苦者全免),但仍無法平衡7位廚師和送餐員的薪資;而每月21天的日托服務也只收500元,遠遠不及人力物力成本。
事實上,若沒有外界捐款,協會每年要虧損700多萬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外界捐款急縮,幸有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加倍捐助200萬元和3輛機車,才緩解財務困境。除了該基金會的長期資助,另有百餘名小額捐款及物資捐贈,陪伴協會走到今天。
以社福帶動地方就業 力拚轉型社會企業
在協會的努力下,2006年龍安村榮獲台灣優良社區產業獎,當年南投最窮最慘的村子,成了全國標竿。「能夠有今天的龍眼林,勞動部功勞很大。」廖振益說,當年災後重建就有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政府提供臨時工作津貼,全力滿足在地人力需求;後來也是跟著勞動部的永續就業工程,推展農產加工業務,才能一步步開創出現在的規模。
協會以落實「在地老化」為目標,方法是「用在地人照顧在地人」。例如公共廚房負責炊事及送餐的,都是在地的中高齡者。另一方面,協會也請政府的社工員培訓在地人,並送他們去進修研習。這可以使協會人力更穩定,並創造在地就業,服務工作也能延續得更好。尤其像長者居家訪視,需要長期培養信任感,所以其意義不僅是吃飽一餐,更是社區安全網絡的重要一環。
另外,為了希望約15位自僱員工(另有4位由政府支薪),不會永遠只領法定基本薪資,尤其其中很多都服務了一、二十年,儘管協會財務吃緊,仍擠出經費設立年資基金,讓員工每年可以調薪。
現在協會經營的6個長青活力站及關懷據點,正配合長照2.0持續轉型進化,政府資源可望投入更多。而協會也正在籌建一所平價安養中心,今年底開工前,希望能募足6千萬元總經費,預計可收納最多50位退休安養客戶,以2萬不到的月費,讓年輕子女負擔得起。另外,如果能有足夠資金,也希望能在草屯建立自家賣場,將有助大幅提高協會收入,讓轉型社會企業的理想更快實現。
公益形象不能隨便耗損!品質一定要顧好。
~廖振益,龍眼林福利協會總幹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愛社會從地方開始延伸,集眾人之力成眾人之事。
~蕭同宏,龍眼林福利協會理事長
▲龍眼林福利協會的商業模式
▲協會每天要送出300個便當。(圖片來源:龍眼林福利協會)
▲協會每天要送出300個便當。(圖片來源:龍眼林福利協會)
▲阿公阿嬤每天歡樂共聚和學習,一天很快就過去。(圖片來源:龍眼林福利協會)
▲阿公阿嬤每天歡樂共聚和學習,一天很快就過去。(圖片來源:龍眼林福利協會)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