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ry Wear堅持循環經濟,透過非營利組織找來「街角裁縫師」合作,她們是一群腦麻兒母親和二度就業婦女,全手工將舊牛仔褲拆解、重製,成為獨一無二的時裝或生活好物,打造出從原料到商品的零廢棄生產鏈,更成為大企業推動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最佳合作夥伴。
「你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可以是一個故事。」一語道出Story Wear(故事衣)品牌命名的初衷,說話的是陳冠百,七棵橡樹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創立第一年就獲選Vogue 2019「New Gen台灣新銳設計師」,並登上台北時裝週。
但她的作品可不是光鮮亮麗的高級訂製服,而是將回收的牛仔褲變身為時尚潮服,讓每一件作品都帶著人的故事。
故事衣對抗快時尚 打造「零廢棄」生產鏈
事實上,陳冠百成長於時裝產業家庭,父親是慶百服飾創辦人,母親是服裝設計師。2013年她到英國進修服裝管理碩士,在英國接觸到永續時尚的概念,才發現自己對成衣產業所帶來的環境衝擊完全無知,「快時尚和廉價成衣,造成過度生產和消費,卻對海洋、土壤帶來嚴重破壞,還有勞工和童工問題。」她深刻反思。
原來,時尚產業是全球僅次於石油產業的第二大污染來源,海洋污染20%來自紡織產業。根據《遠見》雜誌2018年的一篇報導,在台灣,每年總共丟棄約2.3億件衣物,相當於每分鐘丟掉438件。至今還有1.3億兒童被迫為時尚產業工作。尤其近十年來全球的快時尚風潮,形成「買愈多、丟愈快」的嚴重問題。她也發現,光製作一件牛仔褲竟要消耗 8公噸的水。然而,人們普遍對此毫無意識,「零廢棄」永續時尚的創業念頭因而萌芽。
2018年12月,Story Wear創立,實踐「零廢棄」的做法是,把回收牛仔褲拆解,以大量拼接的手法重製成外套、洋裝、包包等。她們串連起在地公益團體,主要是腦麻兒媽媽和二度就業婦女;透過策展、講座,推廣永續時尚理念,並投入裁縫技藝培訓。
帶著螳臂擋車的傻勁,陳冠百坦言,「過去3年跌跌撞撞,前兩年大概每3個月都會想不要做了!」但每次念頭一起,就剛好看到又一個腦麻兒媽媽加入,「如果放棄,這些家庭就會被打回原形——媽媽只能在家顧孩子,人生少了自我價值感,孩子也少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又或剛好有某家企業來一筆大訂單,就這樣撐到今天。
從環保到社會關懷 每道流程都與公益連結
Story Wear的全職員工今年才從3人增加到5人,主要扮演設計與行銷的角色,產品製作則全部與外部非營利組織合作。
以物料來說,主要來自兩個回收基地。在台北與慈濟回收站及民間回收場合作,舊衣送心路洗衣坊清潔烘乾。在桃園則與環保局合作,將物料送到八德的「永續時尚共創基地」,基地由永豐餘認養,身障兒家庭負責洗淨整理工作,這裡也是腦麻兒的聚落和職業培訓基地。在地紡織業新光合纖、興采實業也提供庫存廢品,響應Story Wear的「布料銀行」計畫。
雖說大部分物料是免費取得,但真正成本卻在於清洗及拆解。由於丹寧布料偏硬且縫製相對牢固,必得靠人工拆解,費時且費力,投入的人力成本,反而可能比採購新布更高。
培訓腦麻兒媽媽和二就婦女 提供就業機會
在製作方面,Story Wear設計好的衣服或商品,會交由「街角裁縫師」縫製,生產線一支在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由一群有專業裁縫技術的媽媽們支援。在桃園的生產線則由萱藝新知關懷協會承攬。隨著業務成長,台南市復健青年勵進會附屬的玩皮高手工作坊,也在今年成為代工夥伴。
由於每一款商品平均都是由3-6件牛仔褲拼接而成,不僅製作流程長,也只能全以手工完成,同樣衣服,往往要比一般多花5、6倍的時間縫製,「一般代工廠根本不願意幫我們做,不然就是報天價。」陳冠百說,例如一件牛仔西裝就要花上24個工時,一件背心也要13個小時。價格因此無法很平價,但自營商品售出後,裁縫師可以拿到售價約2-3成的收入。
而在零廢棄的理念下,還要盡量用掉每一吋布料,甚至連吊牌、名片都使用種子紙印製,紙片裡混入小小的種子,丟棄時埋進土裡,就能長成植物。成本很高,可見陳冠百對初衷的堅持。
成為企業ESG最佳夥伴 成下一波成長助力
廣告和公關是陳冠百的強項。Story Wear曾獲得柯文哲市長、歌手蘇打綠、網紅展榮、展瑞兄弟等站台;開發藝術家聯名商品,加上連年登上台北時裝週,累積相當品牌知名度。Story Wear去(2020)年還入選「台北好社企」,因而有機會被7-11看中,與中華腦麻協會合作,參與「零錢捐」計畫,為今年取得不少訂單。
由於品牌理念鮮明,逐漸吸引大企業陸續上門合作。台灣萊雅、永豐銀行號召員工捐出舊制服或過季庫存,讓Story Wear創作成系列時裝。也曾在IKEA新店店策劃零廢棄展,還把員工舊制服改製成狗衣服,在IKEA獨家販賣。而幫企業設計贈品,也是一大訂單來源。
此外,Story Wear也推出客製化服務,為客戶打造獨一無二、具紀念性的牛仔衣物。雖然不是收入主力,但標誌的是品牌的初心:珍惜與傳承。
全方位展現社會價值 向亞洲永續時尚標竿邁進
近3年來,Story Wear已讓6,000件以上的回收牛仔褲重生。去年儘管遇到疫情,營收仍較前一年倍增,達到約390萬元,但也只接近打平而已。今年在大企業的支持下,有望再翻一倍。
Story Wear的經營模式,全方位展現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最大能量。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以零廢棄為原則,在地取料、在地生產,減低碳排放;提供弱勢及二度婦女工作機會,還擠出資源投入對婦女和腦麻兒的就業培訓。和企業連結更能加速擴大影響力,成為企業ESG的方案提供者。
Story Wear目前已協助約20位媽媽進入職場。被同伴暱稱「阿寶」的謝沂瑾,是萱藝新知關懷協會的成員,她說,這份工作讓她可以兼顧兩個孩子(其中一位為腦麻兒)的照料和接送,自己也在工作中得到樂趣。而且裁縫師們每完成一件作品,就會在生產履歷上簽名,帶給媽媽們的自我價值感,更是無法衡量的正向力量。每月數千到上萬元的收入,對家中經濟更不無小補。
陳冠百認為,台灣有很好的紡織產業,從原物料、技術到創新設計,加上科技的輔助,台灣創業門檻低,又具有國際化的資源和能力,「我們深信台灣很有機會變成亞洲永續時尚產業的標竿!」陳冠百發下宏願,要以Story Wear為範例,今年已經開始和英國的公關公司合作,希望年底在英國或台北時裝週曝光。期盼這一條冷僻艱辛的道路,有更多同行者,一起衝出永續時尚的康莊大道。
「時尚」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態度。
~陳冠百,Story Wear品牌創辦人
▲Story Wear商業模式圖
▲Story Wear 將回收牛仔褲回收重製成時尚服飾,每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圖片來源:七棵橡樹提供)
▲與Story Wear合作的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成員們,在職場重拾光芒。(圖片來源:七棵橡樹提供)
▲桃園萱藝新知關懷協會的腦麻兒媽媽們,可一邊工作一邊兼顧孩子。(圖片來源:七棵橡樹提供)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