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基督教芥菜種會在花蓮新城鄉的「習藝所」,偌大的嫰綠草原和兩側成排的樹木,彷彿一座大公園。北埔村裡的老人家的確把這裡當後花園,或三兩作伴,或由人推著輪椅緩緩漫步,悠閒自在。「這裡有咖啡廳嗎?」忽然一位訪客開口詢問.「有啊!」
推開門,見到由兩間教室班大小打通的寬敞空間,眼前正是一間溫馨的咖啡館。咖啡館有名字——「夢想館」。什麼夢想?芥菜種會負責花東地區會務的吳雅琴副處長說:「我們要在這裡打造友善就業的銀髮族『類職場』,還要在這裡創造銀青、銀幼交流的互動空間。」
夢想館「銀賓員」 退休後再創精彩人生
吳雅琴指著牆上的一幅畫說,這就是銀青共創的作品之一。大家藉由共同討論過去社區令人懷念的事物、現在的特色和對未來的期待,由33位參與者共同創作出三幅分別代表社區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流動畫」。又如去年也曾邀來長者木工,青銀共創打造獨一無二手作攤車,反映社區居民的融洽氣氛。
至於「類職場」,是一個有趣的計畫。咖啡館現有4位都在65歲以上的熟齡員工,因著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而進用,她們不久前才從為期2個多月的咖啡及烘焙培訓班結業。這群熟齡大姐從零開始,學選豆、烘豆、磨豆、學手沖,也學操作咖啡機、練習服務SOP。接著,這群被稱為「社區銀賓員」的大姐兵團,將負責起咖啡館裡的大小事,正式重回職場。
事實上,芥菜種會發展中高齡服務已經20多年,除了安養護、日間照顧等,也從「活躍老化」、「價值重現與再造」的觀點,鼓勵長者創造豐富的退休新人生。因此在 2020年推出「50+熟齡培力計畫」,陪伴中高齡長者,重新投入勞動力市場及社會服務場域。
為長輩精心打造友善工作環境
雖然擁有長期的陪伴長者經驗,習藝所針對高齡就業的環境,仍做了精心研究和設計。比如為了掌握再就業大哥大姐們的特質、想法,邀請7位長者進行一場焦點訪談,了解長者對重回職場的期待與擔心,還蒐集了對環境與動線設計的回饋;甚至考量長者可能不習慣在群體面前表達,還設計「拼貼」活動,讓他們以創作為媒介,分享內心想法。團隊就從中發現,長者很注重歡樂交流的氛圍,會擔心體力和學習力跟不上、對於要和客人主動交流,也略缺乏自信。團隊還透過問卷前後測、工作觀察等方式來了解長者,目的就是為他們打造最友善的工作環境。他們還去參訪了國內3家高齡就業咖啡廳,汲取營運經驗,也希望打開銀賓員對工作場域和個人職涯的想像。
這座夢想館兼具多重目的。就個人層面,長者可以學習第二專長,扭轉熟齡退休的傳統觀念,並且透過服務與經濟自主,提升自我價值感;另一方面則能延緩老化,降低長照及失智的風險。在社會層面,夢想館可以成為社區居民互動的場域,凝聚及連結社區居民情感。
打工換宿「熟齡限定」!
提到「打工換宿」,一般都是年輕人的專利,但在習藝所,竟然是「熟齡限定」!這是培力計畫裡的「50+ 熟齡打工換宿」項目,長者經過申請,可來習藝所進行為期2週的打工換宿。他們一天只要工作4小時,工作內容包括環境維護、會館房務、餐廚與外場服務、烘焙生產包裝、農場農務、社區據點服務等;也可以提供技術專長,開課分享。其餘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遊山玩水、結交朋友、拓展生活圈。
事實上,創立於1952年的芥菜種會,是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福機構,最早就在北埔村成立花蓮習藝所,開辦免費技職學校,培訓原住民工作技能。2012年開始,採用商業思維開創各式服務,包括營地旅宿服務、場地租借、婚禮教堂服務、學校戶外教學、寒暑假營隊、烘焙體驗、自然手作、香草茶、農場種植等,營收所得全數投入公益用途。近年再因應高齡化社會需要,持續培力原住民熟齡婦女及長者,展現高齡勞動力價值,帶來社會意義。
統計2022年,芥菜種會的熟齡培力課程,輔導1,687人次、實習126人次;而來習藝所打工換宿的長者有18人,他們有的呼朋引伴、跨縣市而來,對這些長者而言,是跨出退休舒適圈、練習重回職場的新體驗。另一塊長者照護服務,則達110位,9,687人次。
「芥菜種子比沙子還微小,但只要適當的培育,就能長成大樹,造福眾人。」吳雅琴解釋,習藝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背後都有著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願景。在這裡,有需要的人可以學習技能,並通過一技之長賺取薪資,實現自立自助。如今也希望透過夢想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成為社區的社交中心。
花蓮基督教芥菜種會-官方網站
<熟齡就業面孔> 68歲重回職場 賺到自信和價值感 |

▲吳雅琴(前排中著綠裙者)所帶領的花蓮習藝所團隊,三個世代成員共事,充滿活力。(林穎成 攝)

▲「一杯咖啡支持高齡就業,跨代社群互助夢想館,共創社區解方。」是花蓮基督教芥菜種會副處長吳雅琴對夢想館的願景。(林穎成 攝)

▲裝潢溫馨的夢想館,已成為村中長輩閒聊社交的場所。(花蓮芥菜種會 提供)

▲夢想館僱用了4位中高齡長者,製作手沖或義式咖啡都難不倒她們。(花蓮芥菜種會 提供)

▲芥菜種會設立巷弄長照站,為長者舉辦各種身心活動。圖為受過訓的療癒犬與長者互動,刺激長輩活動力。(林穎成 攝)

▲日托長者在習藝所的農場栽植香草所製成的茶,自創「習得茶」品牌,一年可賣出近2,000 罐。(林穎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