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乘台鐵海線來到純樸的苑裡小鎮,還要轉一班公車才能進到山腳社區,儘管地理位置偏遠,但行家都知道,這裡有著名的高級藺草製品。早在原住民族居住於此時,道卡斯族婦女便以當地生長的三角藺草編織日常用品,之後傳給漢人,再到日治、國民政府時期,這歷經百年歷史的工藝,以材質特殊、手工細膩,受到日本、歐美消費者的青睞。
1970年代之後,受到機械化生產影響,純手工的藺編工藝沉寂了近30年。就在這技藝快要消失時,山腳國小退休教師葉文輝成立了台灣藺草學會,擔任創會理事長,推動藺編工藝的再生。此外,也藉由勞委會(編按:勞動部前身)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輔導,召集在地仍會藺編技藝的婦女,試圖恢復當年產業的榮景。然而,帽子、草蓆編出來了,得要有通路,有人行銷才行,於是葉文輝又號召有志青年返鄉就業,把中斷的產業一點一滴的找回來。
愈挫愈勇 拚數位轉型、設計升級
但,就在學會組織運作漸趨成熟之時,2016年葉文輝因積勞成疾,不幸在短短半年間就肝癌病逝。現任學會專案秘書的蕭博駿也是當時返鄉青年之一,他回憶,這是學會成立後遇到的重大挫折,有一段時間,學會陷於群龍無首的情況。所幸,在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的協助下,留下的2、3個年輕人,跟著工藝師阿姨們把學會撐了起來,「也慢慢的達成理事長當時的規劃,甚至更有創意。」
各行各業都沒能躲過的世紀大疫情,是學會遇到的第二個挫折,且更為凶猛,「沒有訂單、沒有遊客,同事每天進來都面面相覷,不知道能做什麼。如果不是文化部的紓困,我們早就倒掉了。」蕭博駿話說得直白。但逆境使人成長,這段期間他們和聯合大學教授討論如何透過數位轉型,將經典教材《藺編日日學》的內容製作成線上課程,從如何備料、編織,及可能遇到的問題,都錄製成影片,也將目前常見27種紋飾及6種粗細的藺編一一建檔,這個數位平台預計2023年底上線。
此外,2021年「訪纖學:臺灣東協纖維工藝線上交流合創計畫」,邀集了24位國內外工藝社區和設計師參與,蕭博駿說,雖然是數位交流,但卻激盪出很多火花。在共同創作的計畫中,以泰國設計師的創意,結合苑裡藺草工藝,創造出台泰合作的作品,但當他們被問到「代表300年苑裡藺編的圖騰是什麼?」,竟都回答不出來。在透過視訊為泰國設計師導覽苑裡風光後,設計師建議以火焰山的山形紋、大安溪的魚紋、幾何的葉形紋來設計藺編燈罩,點上燈後透過光,映照的紋路,設計感十足。
藉工藝師認證 永續藺編培育與傳承
多元和精緻化是近10年苑裡藺編工藝的轉變,在學會所屬的「山腳社區農村工藝生活館」內,我們看到7成是加值轉換過的商品,例如,藍染、皮革、藤編、竹編、絹印結合藺草的設計等。早已跳脫傳統的設計模式,自然而然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價值。
「早期和學會長期合作的工藝師約有40個,平均年齡72歲,每天工作5小時,平均月薪7,000元,」他反問,這樣的收入,如何吸引年輕人來做?因此,透過工藝師認證制度的推動,不但可以提升品質,也可以給予合格工藝師應有的尊重。藺編教學的培育和工藝人才的傳承,才能有良性的循環。
蕭博駿以具體數字說明苑裡在地藺編工藝的發展:「2018年開始建立工藝師認證制度,來此學習技術的人數,共有400多人,其中海外人士7%,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但是每半年一次的考核制度相當嚴格,目前只有29人獲得認證。」
十年磨一劍 把藺編發展為產業
事實上,工藝師認證制度是學會10年歷經三個階段產業改進後的結果。第一階段是,「前理事長認為,藺草在日本時代那麼紅,現在不紅,是因為宣傳不夠。」於是在2013到2016年之間,學會不斷帶著商品出國參展,希望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得到的反饋是,「你們的商品很好,但廠商一口氣要下訂3,500個時,我們做一個初胚就要5天,即便整村的工藝師阿姨都拉來做,也吃不下這個量。」
此時,學會發現是產能的問題,必須走出代工時代的思維。於是第二階段花了2年的時間,規劃系統化的教學、教材的建置、以及工藝師的分級制度。第三階段即是工藝師認證制度的施行。事實上,5年之間整體年營收數字從253萬元成長到410萬元,也能看到工藝師認證制度對產能的提升,有顯著的成效。
十年磨一劍,前理事長期待的「藺編的傳承寄託於產業的發展」,終於開花結果, 讓一捆捆的藺草,繼續帶來代代的希望。
台灣藺草學會-官方網站
<在地就業面孔> 一生懸命成匠師 每天都還要學習
|

▲(主照) 台灣藺草學會規劃系統化的教學,推動工藝師分級及認證制度。(林穎成 攝)

▲專案秘書蕭博駿(左)與吳淑芬(右)等在地工藝師攜手,一步步實現創會理事長「藺編的傳承寄託於產業發展」的期待。(林穎成 攝)

▲台灣藺草學會展示館一隅。(林穎成 攝)

▲台灣藺草學會由苗栗苑裡地方居民所組成,透過設計師和工藝師跨域合作,為傳統藺編注入創新能量。(林穎成 攝)

▲台灣藺草學會以多元化和精緻化跳脫傳統設計,並以「台灣手藺」品牌推廣行銷。(林穎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