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清明節當天,台灣每年規模最大的清明家族祭祖活動在此重現——桃園新屋永興里的葉五美公祠廣場,擠滿來自國內外多達8千位葉氏子孫,澎湃的三牲祭品擺滿內外埕大桌,盛況空前。祭典主辦人葉國傑身兼中壢區漁會理事長、永興里里長和永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是地方舉足輕重的領袖,也是社區發展的總舵手。
30年堅持守護 保育世界級藻礁
永興里是一個鄰海客家社區,僅1,200人口,80%都姓「葉」。永興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1993年,30年來陸續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及農村再生計畫,還自發性成立海岸巡守隊,積極參與濱海保育及推廣自然生態教育。幾年前社會熱議的「三接案」(中油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讓外界開始注意到台灣珍貴的「藻礁」生態。事件主角是大潭藻礁,而緊鄰的「觀新藻礁」,則早在2014年即列為保護區,這正是協會成立30年來不變的堅持:守護自然生態、拒絕海洋破壞。
根據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王士偉博士的研究,桃園藻礁生態海岸線是花了7,600年以上的時間才形成的,世界罕見!藻礁多孔隙的環境能孕育豐富的魚蝦蟹貝,故被稱為「海洋生物的育嬰房」。桃園擁有全國最長(約27公里)、最完整的藻礁地形,其中觀新藻礁長4.3公里,是全國「殼狀珊瑚藻」純度最高的藻礁生態系,這種藻礁約10年才增加1公分。另外像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以及彈塗魚、正直愛潔蟹、酋婦蟹等,物種多達三百多種,是渾然天成的戶外海洋生態博物館。
不只如此,「風車到新屋永興這裡就看不到了!」總幹事葉時喜強調,社區不是反對風電,只因建一座風車就要砍掉三分地的防風林,風沙一旦灌進良田魚塭,居民的財產生計將大受衝擊。
永興社區南有後湖溪防風林、北有新屋溪河口濕地(水筆仔林),加上全國最大的藻礁保護區觀新藻礁,以及280年人文歷史的葉家古厝,景觀多元,人文及自然資源豐富。社區居民是「半漁半農」,夏天務農,冬天捕魚,但也較缺乏吸引青年留鄉的機會和誘因。近幾年,藉由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的挹注,協會積極整合地方資源,力圖藉由觀光創造工作機會,吸引青年返鄉。
結合海洋、溪流與土地的體驗遊程
2021年協會加入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後,開始盤點社區旅遊資源、發展在地觀光,從不定期小型旅遊商品進展到每月開團報名,但沒多久便因疫情暫停。協會趁機自我增能,充實專業知識、寫教案、做導覽訓練,慢慢開發出更完整的「藻礁生態趣—海客輕旅行」3大主題遊程。
第1個主題就是觀新藻礁生態旅遊,主要活動包括在「藻礁生態環境教室」進行導覽解說,讓遊客對藻礁生態有基礎的認識,還能進入開放區實際觀察藻礁生態,尤以春夏季節的傍晚最適宜。
第2個主題是後湖溪獨木舟和竹筏漫遊,讓遊客划乘獨木舟或搭上安全竹筏,穿行茂密的木麻黃林道(灌溉水道),伴隨清風拂面的輕鬆遊程,是適合全家的一大賣點。另外還可以安排自行車騎乘、或可騎馬漫遊藻礁區或防風林綠色隧道,甚至可以搭船到出海口,回看粉紅色的藻礁海岸線。
第3個是黑米DIY和紅龜粿等食農教育。黑米不同於紫糯米,原始品種是一種富含花青素的糙米,理事長葉國傑特別倡導地方小農種植,除了行銷伴手禮,還準備推出黑米釀和黑米爆米花,以創造地方農產特色。遊客還可以選擇割稻體驗、操作傳統農具等活動。
返鄉青年與二度就業婦女 地方創生尖兵
因著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補助,目前已進用3位員工,分別負責「新屋區永興社區發展協會」的粉絲專業和遊程管理,另有一位留用人員,都是在地二度就業婦女。藻礁館則自費聘任一位全職館員,同步經營「藻礁生態環境教室」粉絲專業,炒熱遊程。光今(2023)年1到5月,協會就接待了42組,累計1,467位遊客,成果亮眼。在地遊程也培育了10位地方導覽員,6位水域活動專業教練,及提供5個場館營運相關的工作機會,還建立起2組海岸巡護隊,支持1家友善耕作農場。
從海洋生態到農作物,永興社區發展協會連結所有地方資源,扮演地方創生、在地培力與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角色,並放手讓年輕人發揮。疫情解封後,他們正加緊行銷腳步,可望大顯身手,將新屋獨具特色的遊程打出去,讓協會盡早建立自給自足的營運模式。
桃園市新屋區永興社區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在地就業面孔> 我想盡力留下努力的痕跡 永興社區發展協會的遊程活動,都是在理事長和總幹事的願景下,由現任專案經理王仕霖和團隊一起扛起來的。王仕霖是因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進用的新屋返鄉青年,從踩線、寫教案、建立SOP到導覽培訓,一步步將遊程建置起來。葉時喜稱讚王仕霖「有頭腦還會用電腦,肯吃苦耐勞,對我們社區幫助很大。」協會也放手讓他們發揮。「以前也不知道自己家鄉有藻礁,回來後第一次接觸生態和旅遊,我是以學習的心態,希望能盡力留下一些努力過的痕跡,回饋給自己的社區。」王仕霖說。 |
▲遊客在「藻礁生態環境教室」聽過導覽介紹後,便有機會下到開放區域實地觀察藻礁生態。(永興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學童在藻礁生態環境教室學習生態知識,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永興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防風林內的灌溉河道水流平穩,獨木舟遊後湖溪,適合全家盡興體驗。(永興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永興社區發展協會團隊成員:總幹事葉時喜(右2)、理事長葉國傑(右3)、專案經理王仕霖(右4)。(林穎成 攝)

▲永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葉國傑(右)和總幹事葉時喜(左)對社區的願景是「保持在地美好生態,吸引青年回鄉」。背後的藻礁生態環境教室於2019年7月開館,由協會負責營運,並已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林穎成 攝)

▲商模圖

▲遊程資訊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