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的寶貝!」說話的是一位遊民長輩林阿姨,這個寶貝不是什麼人,而是一副助聽器。因為聽力與溝通問題,造成林阿姨連清掃工作都無法勝任而失去工作。在教會引介下,臺中市響響輔助科技協會尋求助聽器公司捐贈助聽器給弱勢民眾的資源,經聽力評估及助聽器選配之後,在她戴上助聽器那一剎那,彷彿重獲新生,她也因而能重回職場。
以輔助科技 幫助溝通障礙者表達
這是個特別的機構。位於台中南屯的響響輔助科技協會,是一個致力於為溝通障礙者提供系統性溝通訓練的機構。2015年由8位學有專精的人士共同發起成立,運用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 AT)、服務、設備和介入計畫,改善身障者的困境,也提供一個學術及實務應用交流的學習平台。2018年以來,年年都獲得台中市政府自費療育單位資格審查評選「優等」。
創始團隊包括3位語言治療師、3位特教老師,以及2位醫學工程的工程師。原本大家各自在醫療領域奉獻,但他們發現許多接受治療者,雖然買了溝通輔具回家,卻不會用,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耽誤了患者長期的發展機會,尤其不應錯過幼兒前6年的早療黃金期。
事實上,協會執行長姚威州因為遺傳的關係聽不到高頻音,從小因咬字不清楚而被霸凌,20幾歲才靠自己打工賺來的錢購買助聽器;創會會長沈素戎,當年則是為了兒子轉而攻讀語言治療。他們因為親身經歷,最了解聽障朋友的需要,加上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堅定的走到今天。
協會成立的目的,就在協助聽力及語言障礙者重拾口語溝通表達的能力,包括先天性的聽覺障礙、語言障礙、學習障礙、發展遲緩、自閉症、腦性麻痺等兒童與青少年,以及後天受創的成人,如腦傷、中風、失語症或漸凍人。
提供療育課程 並為家庭賦能
協會主要提供時段性的療育課程,結合內外部專家,量身設計教學,以1對1或小團體的方式,為個案主提供每週1小時的課程,協會每天大約服務10到12位個案,每月約有200人次接受課程協助。課程內容包括認知學習、語言治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甚至有音樂治療、園藝治療等。「協會努力建構完整的輔助溝通系統,希望受協助的每一位有溝通障礙的朋友,都有機會得到最適合的輔助工具和指導,讓他們也有機會展現個人天賦,活出生命的光采。」姚威州說出協會的宗旨。
療育課程上必定會有陪同者,通常是家人,稱為「溝通夥伴」。他們必須學習操作輔具,並了解如何正確的照顧及協助個案主,並在平常生活中練習運用輔具,所以協會也開設家長賦能課程,因為唯有溝通夥伴和協會合作無間,才能持續陪伴個案建立溝通能力。
響響雖然用很多輔助科技來幫助個案,但本身並不生產或販售輔具,只幫忙評估個案適合的溝通輔具,讓個案自行向廠商購買。響響提供的服務還包括到其他社福單位或長照機構,介紹及說明輔具的使用;舉辦專業研討會,提供相關專業人員教育訓練;還到社區與學校進行宣導,以促進融合觀念。
引進聽障者 成為協會工作夥伴
響響參與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2023年度獲得4位進用人員的額度。過去招募對象以中高齡就業為主,今年首度嘗試引進聽障夥伴。社工系畢業的重度聽損者小思,靠讀唇語而能和人溝通無礙,並進入一般職場,今年才轉到協會任職。小惠過去在服務業工作,擁有專業技能,今年藉由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進入協會擔任輔具推廣員,並和小思一起兼任FB小編,把協會的動態藉由圖、文傳播出去。「可以幫助和我一樣的朋友,覺得很有成就感!」小惠欣喜的說。
聽障夥伴謀職不易,但在協會裡,因為都是過來人,最能以同理心與個案及家長溝通,協會夥伴也較外面的職場環境更友善,使得組織凝聚力非常強。專案管理人明娟,是一位早療老師,同時兼任協會專案工作,角色吃重。她希望社會大眾能認知到,身心障礙者也有溝通表達的權利和途徑,只要社會能提供適當的資源,他們就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天賦和熱情。而有著母親般的親和性格,讓協會不缺歡樂和活力的小慈,2021年也是透過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進入協會任職,因工作表現優異而持續延用至今。
盼協助更多聽障朋友進入職場
要做的事很多,目前協會有8位正職員工,6位兼職同仁。除了接受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補助及其他機構的公益委託,收入來源還包括療育課程,另外還設立公益商店,主力產品是蜂蜜、茶葉、水果禮盒等,合作店家自願提撥銷售金額的20%,做為響響弱勢家庭助學金。
談到未來的計畫,姚威州說,希望能推動「職業重建*」計畫,透過職務再設計、訓練和輔導等過程,幫助更多身心障礙朋友進入職場,發揮天賦能力,展現更大的社會價值。並且計畫將公益商店發展成為他們的職業訓練場域,有機會培養足以謀生的一技之長。
衛福部指出,2021年的全國新生兒聽力篩檢,就檢出810位聽力受損寶寶;2019年統計台灣有12萬多名聽覺障礙者,近7成為65歲以上長者,18歲以下占近3%,即3千多人。還有太多人需要克服聽力障礙才能和你我一樣生活和工作,並養活自己,而響響輔助科技協會讓聽障者成為員工,在就業、服務、培訓上皆能創造最佳效益,堪稱職場共融(inclusion)的典範。
臺中市響響輔助科技協會-官方網站、臉書官網
響響的輔助溝通系統AAC
AAC(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包括任何透過非口語溝通形式,來表達想法、感受,達到訊息傳遞及促進互動的功效。它由符號、輔具、技術、策略4個要件組合而成。「符號」包括注音符號、圖像等。「輔具」指各種溝通的工具或教具,如圖卡、溝通簿、溝通板、溝通筆、平板等。「技術」指輔具的操作方法,例如以目光看向注音符號來拼音溝通,想要吃飯就拿畫有食物的圖卡給溝通夥伴(稱為「圖片兌換」),動作控制困難者可搭配特殊開關來操作溝通輔具。「策略」則是指「怎麼教」,不同的個案狀況會採取不同的教法。
(資料來源:響響科技)
協助身心障礙者的「職業重建」
職業重建(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為社會福利系統中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多元化服務項目,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透過職務再設計、職業訓練、職前準備、職業輔導等各項職業重建服務來幫助身心障礙者順利就業,與社會接軌。其中「職務再設計」是經過專業人員之工作分析,根據每個身心障礙者各自的身心狀況、能力、條件與需求,為其規劃工作流程、量身打造適合就業的工作環境、提供適合的輔具,協助增進工作能力與提升工作效能,達成身心障礙者穩定就業的目標之服務。(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多元就業面孔> 以「賦權」的概念提供服務 響響輔助科技專案管理人明娟,本身是因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中高齡就業計畫而進用的人員,擁有早療專業,對課程的設計有著很堅定的理念:「很多身障者不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麼資源,在適應社會上產生問題,響響的方案是以賦權的概念去設計服務,希望個案透過資源的幫助,可以看到自己的優勢,願意走進人群、願意過不一樣的生活。」 |

▲充滿正能量的響響輔助科技團隊。背後的協會logo是創會理事長沈素戎兒子畫的,藍色代表輔助科技的手,橘色代表服務的手,「以科技的手和溫暖的手,一同扶持溝通障礙者。」執行長姚威州如此詮釋。(林穎成 攝)

▲響響致力溝通障礙的早期療育訓練、身障者溝通訓練服務,採量身訂製的一對一療程,幫助不同年齡、不同障別的身障者克服溝通障礙。(林穎成 攝)

▲專案管理人明娟示範溝通輔具的應用,個案可以目光指向注意符號,讓溝通夥伴解讀出溝通內容。(林穎成 攝)

▲輔助科技包括利用平板上的APP,幫助溝通障礙者學習使用圖文、語音版面溝通。(林穎成 攝)

▲響響公益商店的優質蜂蜜。(林穎成 攝)

▲商模圖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林穎成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