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曾文溪堤防,經過一畦畦胡麻田,便是台南市西港區檨林社區。在一片靜謐的透天厝中藏有一個百年三合院,屋外紅磚矮牆上斗大的「檨林24號」、「藺草本事」幾個大字,告示著這裡是「藺草工坊」的所在。
檨仔林是此地的舊稱,意指過去開墾初期的整片芒果樹防洪的地景。這個聚落的居民多來自麻豆的「謝厝寮」。工坊目前使用的老宅,也是謝姓人家所有,幾年前經由政府、區公所、社區合力改造之後,無償借給社區使用。綠草如茵的前院草坪,除可晾曬製作完成的藺草商品,亦可作為團體活動場所。工作室和辦公室分居於三合院的二側,其他空間則做為商品展示之用,讓閒置的老屋成為集創意、生產、販售於一體的藺草工藝中心。
號召社區媽媽 搶救老字號製蓆廠
早期西港鄰近地區種植有三角藺草,極盛時期曾有三間大型機器製蓆廠進行藺草加工。但五〇年代,其他材質出現後,藺草漸被取代,全國只剩檨林的茂興製蓆廠,一度不敵產業沒落也快要收攤。因緣際會之下,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錦郎的規畫下,以藺草文創商品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號召社區媽媽以藺草半成品製做各種文創商品,間接促成了「藺草工坊」的成立。
藺草工坊和茂興製蓆聯手後,在社區媽媽的巧思醞釀下,開始販售DIY商品及設計包款,讓藺草蓆不只是藺草蓆。2014年台南市長賴清德就職典禮,一款既台味又時尚的藺草包伴手禮,一舉打響了工坊的知名度,如同為社區發展注入一股活水,此後訂單不斷湧入,這款包原暱稱「市長包」,後定名為「檨林包」,品牌於焉誕生。幾年後,黃偉哲市長送給志玲姐姐作為嫁妝的「風華包」,也出自工坊媽媽之手。這二款藺草包至今仍都是很多消費者指定購買的熱銷款。在公部門的加持,加上社區居民的齊心努力下,活化了即將消失的產業。
「市長包可以說是工坊的起家包款,」協會總幹事謝靜鳳指著店鋪內的商品說,之後協會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計畫,在人力的挹注下,得以發展社區特色產業,「7年下來工坊已開發出七、八十款商品。」各式藺草小物,小至零錢包、餐具袋、飲料提袋,大到依24節氣設計配色的「節氣包」,在在展現工藝師們的企圖心及設計能力,讓人進到這裡想要空手離開都很難。
培力計畫輔導 期待產業鏈成形
自2016年到2021年協會執行長達6年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在工坊嗡嗡嗡忙著的杜素珍、陳珊玲、江姿錦3位工藝師,都是當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引進人力的老班底。協會專案管理杜素珍主要負責訂單、發貨等行政事務;曾任職名牌服裝加工廠的陳珊玲負責打版、試做;江姿錦則主要負責行銷、包裝工作。看似各司其職,但必要時三人合體一起討論設計方向,甚至互相補位。
多元就業方案的成果展現在商品的多樣化上,謝靜鳳表示,「工坊的發展還蠻自由的,我們讓工藝師發揮創意,但在數位行銷方面就是我們比較弱的一環,」為提高知名度和品牌辨識度,他們利用位在西港區的松林國小,西港數位機會中心的免費資源,進修社群平台經營的祕訣、網路行銷的眉角。
除了販售藺草商品之外,協會也接來自學校戶外教學或區公所轉介的團體遊客導覽。謝靜鳳說,透過和他們的互動,可以知道他們想知道什麼、需要什麼,而這些都是可以展開行動的知識,於是他們利用數位行銷課所學,將其轉成FB的訊息文、教育文,或者利用line和客戶溝通的資訊。
「疫情之前,工坊年度來客數近1,100人次以上,年營收亦超過百萬以上,但疫情期間,我們的來客數少了5成,營業額則少了4成左右。」不過,有過去6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打下的基礎,他們並沒被打回原形。疫後,協會正執行為期2年的培力就業計畫。謝靜鳳說,協會計劃擴大組織,未來將在產品設計及數位化上提升,也希望能號召更多設計或行銷專長青年投入,期待由土地長出的藺編產業鏈,能逐漸成形。
檨林社區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多元就業面孔> 新住民媽媽 事業成就在台灣 由中國福建嫁到台灣的新住民陳珊玲,2017年透過多元就業計畫進到工坊團隊,一路從進用、延用最後成為留用人員。長時間曲坐在縫紉車前,加上穿線、車縫等工作,對眼力跟腰部都是很大的考驗,但她一點都不覺得辛苦,設計出許多具有特色的包款,背後支撐的是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

▲社區媽媽們是催生藺草工坊商品的主力,注入在地工藝的內涵,巧手製作許多設計包款。
(林穎成 攝)

▲協會總幹事謝靜鳳手上拿的這款包,即志玲姐姐的嫁妝包款—風華包。 (林穎成 攝)

▲中間為檨林包(市長包),旁則為不同顏色的十二節氣包。(林穎成 攝)

▲專案管理杜素珍主要負責工坊行政事務。(林穎成 攝)

▲江姿錦主要負責行銷和包裝。(林穎成 攝)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