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最討厭的東西,反而是現在最想要留下來的,」15年前返鄉的石碇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淑芳說,家住老街的她,蓋在山壁上的房子整年都曬不到太陽且潮溼。「從小就發誓長大後一定要趕快出那個隧道(編按:指石碇堡隧道,是進出石碇的門戶)」,沒想到,愈不想要就愈會發生的莫非定律,把她和一票同學吸回家鄉。
封閉沉寂 卻也守護了生態及人文
新北市第五大行政區的石碇,人口卻不到8千人,緊鄰平溪、坪林、深坑、烏來等觀光休閒區,卻是遊客走過、路過卻經常錯過的地方。問題出在哪裡?除了前述的腹地小,其次是山勢、湖泊阻礙交通,也造成旅遊資源分散,再者,不同特色的店家,沒有統一的石碇觀光意象,也就不容易讓遊客留下印象。百年前曾經是淡蘭古道商旅往來重要補給站的石碇,就這麼沉寂了下來。
「土生土長的我們最了解這塊土地,找同學回來,是想藉由自己去改變遊客,」接觸社區營造20年的林淑芳說,石碇因位於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而無法開發,卻也因而保留了珍貴的傳統生活形態,「很多地方在轉型時,不論是在地人或店家,會為了迎合遊客而改變。但我們既然無法改變,就希望可以用我們的方式告訴遊客,讓他們更瞭解這地方,一起守護這個地方。」
採訪前一天,協會導覽人員剛從大雪山受訓回來,在生態觀察家林青峰帶領下,觀察高海拔生態和中低海拔生態的差異性。「石碇是個水保之鄉,加上腹地很小,不太能夠接大團遊客,我們期望用小團體的形式,推廣石碇在地的深度小旅行。」有山有水,自然生態豐富的石碇區,特別需要這方面的導覽人員,但必須經過3年的培訓,通過考試才能取得證照。目前協會的導覽人員多半是林淑芳找回來的同學,近5年來已有14位接受訓練、5位取得證照。
地形造就「石頭屋」、「不見天街」特色
事實上,石碇有很多特別的景觀,「石頭屋」就是其一。早年因地勢形成的「吊腳樓」建築型式,房子蓋在山腳下的石頭上,以水泥柱支撐。但房子蓋滿之後,人車無法通行,於是每戶人家都讓出中間的空間,連結成一條通道,樓上仍是相通的房間,因為街道的四周陰暗,而被稱為「不見天街」。
「老街石頭屋的格局,靠河是廚房,靠山是客廳,中間是一條不見天街。換句話說,我們在廚房煮完飯菜後,端著飯菜經過不見天街,再到客廳吃飯;吃完飯拿著碗筷經過不見天街,再回到廚房洗碗。」林淑芳形容在地有趣、特殊的生活方式。
串連店家 聯手打造「淡碇鱷」觀光意象
近年在地方創生的風潮下,「深坑推豆腐、平溪推天燈、坪林推茶,石碇的店家就是一家一特色,推誰都不是,必須有個粽子頭,串起石碇特色,」協會幾經討論後,決定以當地最知名的「鱷魚島」景觀區的鱷魚形象設計社區吉祥物,串連區內30家特色店家,還為每戶商家打造專屬的「淡碇鱷」意象,創造了話題性和記憶點。
此外,借力使力以「店家串聯店家」的方式進行推廣,「遊客在每個店家都可以看到其他店家的資訊,把每家店都變成借問站或是旅遊中心,」林淑芳進一步說明,2020年在國發會的協助下,在石碇的蛋黃區成立具旅遊服務中心功能的「石碇達人所」,成為遊客進到石碇區的第一站,逐步塑造出整體旅遊意象。
協會還將分散四處的景點,依不同主題規劃成北石碇、石碇老街、烏塗永安三條遊程路線,把清朝石頭老屋、日治時代建築、早期礦業經濟軌跡......等觀光資源,一一串起來。
積極轉型有成 遊客湧入百年山城
轉型的過程中,雖遇到世紀疫情來襲,但協會改變的腳步並沒有停滯,儘管戴著口罩、實施實名制中,仍然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申請勞動部、經濟部、國發會、區公所等等各單位的資源,就是要活絡石碇商圈,讓這個百年山城華麗轉身。
參與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執行至今已3年,前2年為社會型,有3位人力的挹注。林淑芳說,人力的增加,讓協會能有餘裕推動社區的發展,包含志工人員的培訓,才能消化假日上千人次的遊客數。今年則逐步轉向經濟型,除了再增加1位人力之外,亦能夠開始販售商品增加協會收入。
疫情期間練兵規劃的活動,2022年終於開始迎來絡繹的遊客。其中又以「石碇鱷魚節」、「石碇麵線節」最受親子客層青睞,如今已成為年度重要活動。林淑芳說,2021年受疫情影響,當年遊客數驟降到不到5千人次,但2022年大躍進,全年高達11萬人次,2023年可望超過前一年人數,驗證石碇的觀光轉型已見成功。
<多元就業面孔> 遊子返鄉就業 才發現家鄉的美好 |
▲從「鱷魚島」天然地景衍生的吉祥物,各式造型鱷魚萌爆,成了遊客的記憶點。

▲石碇獨有的「不見天街」,保留了傳統的生活型態。

▲石碇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淑芳,把一票同學拉回家鄉一起打拚。

▲石碇觀光發展協會充滿活力的團隊。(攝影/林穎成)

▲麵線節也是石碇一大特色,遊客可體驗親手拉麵線,還能玩流水麵線。(石碇觀光發展協會提供)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