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暖暖碇內社區發展協會位於靜巷內的據點,斗大的木雕招牌上明顯的告示著協會兼具社區發展、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等多重任務。戶外有一廣場,除了設有食物銀行做為配送食物的集散地,也設有社區冰箱。偌大的辦公空間擺滿了各方捐贈的白米、日用品等物資,不時可見有低收入戶來此領取。一旁的會議長桌則聚集了一些長者,正在協助處理會內雜務。在在顯示協會近6年來逐漸在社區建立起互助支援系統。
關懷供餐 發展出蔬食料理產品
2016年協會在現任理事長林煌輝接手後,初期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主,第二年執行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計畫之後,則同時投入長期失業者、弱勢族群的就業協助,長達5年半的時間,直到2023年開始執行以非自願性失業者、中高齡失業者為優先的經濟型計畫。
林煌輝和邱玫萍(協會執行長)夫婦皆為素食者,因此,在健康、養生考量下,率先在基隆市關懷據點推出蔬食料理餐食,提供周邊4、5個鄰里低收入、行動不便長者「供餐、共餐、送餐」的服務,天數由一週3天增加到5天,如今更擴大到基隆長庚醫院、市立醫院、署立醫院醫護人員供餐。
隨著餐盒菜色不斷的研發,加上定期有蔬食料理、烘焙教學課程,協會順勢在年節推出應景手作蔬食商品,例如端午節的十穀蔬食粽、農曆年的佛跳牆、發糕、年糕等。一顆售價 45元的粽子,內含9種以上的餡料,不但用料實在且價格實惠,獲得消費者青睞,做出口碑之後,逐漸發展成長銷商品。除了前述品項之外,蘿蔔糕、豆豉辣菜脯、白木耳露,都是明星商品,為協會增加收入,朝向自主營運邁進。
食物銀行 成疫情期間備災要角
因為投入社區照顧服務,協會發現還有許多不符社會救助標準的邊緣戶。「在臺北市忠勤里長方荷生,同時也是南機幸福食物銀行創辦人的感召下,我們也加入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希望不浪費多餘的食物,讓被需要的人享用,」邱玫萍指出,2019年協會與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合作,在基隆設置全市第一處「社區冰箱」並成立食物銀行,每週在碇內分享3天,希望可以彌補社會救助的缺口。
經過多年推展,協會目前在基隆及新北市有超過10個「愛分享冰箱」據點,「以協會為總站,透過行政團隊和志工的整理、配送物資,同時也協助更多社區共同推動,形成了互助共好的網絡,」邱玫萍說。
新冠疫情期間,無接觸的分享支援更突顯這個服務網絡的重要性,尤其獨居戶、經濟弱勢的被隔離者更需要關注,邱玫萍感受深刻地說,沒想到食物銀行還有備災功能,「我們碇內據點食物銀行也啟動備災狀態,準備防疫生活物資包,親送至需要者的家門口,協助居民共度難關。」
開源創收 推老少咸宜輕旅行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至今第6年,為早日達成自主營運目標,勞動部建議我們推出小旅行活動。」邱玫萍表示,協會包裝周邊景點,推動主打「親子三代都合適,且不用人擠人、不塞車」的輕旅行。
事實上,暖暖位於基隆7個行政區中最南,鄰新北市的瑞芳、汐止,不論是往臺北市、新北市或基隆其他地區,車程半小時以內即可到達,交通方便。
暖暖景點除了火車站、老街之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98年由英國人設計、日本人建造的西勢水庫,是全臺灣第一座民生用水水庫,百年來提供基隆市優質好水,但並不對外開放,參觀須事先申請。
邱玫萍不諱言表示,而受限於人力,小旅行目前只能搭配著進行,尚無法成為業務推展主力,協會目前推出的半日小旅行,附近景點包括碇內小瀑布、源遠小市集、碇內吊橋、百年榕樹、藍鵲蔬食餐盤DIY等。遊客若行有餘力,建議亦可前往荖寮坑古道或暖東峽谷感受芬多精。
新血挹注 持續推動社區工作
談到人力,2017~2020年因屬社會型計畫,每年配置2 到3位人員,2021年有4位,2022年經濟型提高到5位。副執行長葛謹瑜表示,目前計畫內配置有6位人力,雖然名額逐年增加,但這也代表必須逐年提高業績目標,「明年必須自聘1名人力,因此,今(2023)年會內盈餘必須達到40萬元,業績壓力頗大。」
2021年4月進入協會服務的葛謹瑜,當時擔任專案管理人職務,工作內容可謂包山包海,從訪視、備餐、送餐、影像記錄都要涉略,忙得不亦樂乎。談到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對於勞動力的意義,則持正面的態度。她認為,除了能夠協助社區發展站穩腳步,也增加地方的就業機會。她本身就是二度就業者,「嫁來基隆10年,2個小孩分別是5歲、8歲的年紀,隨著孩子長大,想再度進入職場的情況不盡理想,」而這份工作讓學圖文傳播的她得以發揮專長,亦能兼顧家庭。碇內社區藉由每年新血的挹注,總是充滿活力和能量,得以繼續推行社區工作。
碇內社區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多元就業面孔> 學會烹飪技藝 也在挑戰中成長 個子嬌小的王玉萱,看不出來已是一位5歲小孩的媽媽。2023年4月進入協會工作,從送餐開始,「第一天獨立作業就碰到長者因血糖太低暈倒的狀況,」身高不到160公分的她,驚嚇之餘,除了要處理現場緊急狀況外,還要完成後續的送餐工作,以免耽誤其他長者的用餐時間。 王玉萱學校畢業後,一直在娘家經營的小吃店擔任外場工作,她說「家裡雖然做吃的,可是我卻不會做菜,」但來到協會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後,她學會做很多料理,像是已能掌握製作蘿蔔糕的訣竅,學習能力強的她,明年將成為協會的自聘人員。(攝影/林穎成) |

▲碇內社區發展協會加入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做社區獨居及弱勢者的生活後盾。

▲協會業務多元,也集結愈來愈多二就婦女及在地志工。

▲協會執行長邱玫萍(右)及由專案管理人升為副執行長的葛謹瑜(左)。

▲蘿蔔糕、豆豉辣菜脯、白木耳露等,都是協會的明星商品。(攝影/林穎成)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