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舉辦過中元普渡的竹南中港慈裕宮,靜靜地隱身於巷弄中休養生息。有3個世紀歷史的慈裕宮,是苗栗最早的媽祖廟,也是竹南地區的信仰中心,許多此地特殊的活動,如中元後的「撿桌」、元宵的「炸邯鄲」等宗教活動,都是在地盛事。
距慈裕宮不到50公尺的陳家古厝,即是「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所在,位於雞犬相聞的靜謐小巷內,紅瓦紅磚的閩式三合院建築及門口晾曬的金銀紙,和四周透天厝相較,顯得突出。
福建漳泉移民渡海來臺,帶來信仰文化和金銀紙製造技術,加上慈裕宮的加持,竹南中港的金銀紙產業盛極一時,最多曾有300多家工廠,1/4的中港人以此為業。古厝主人陳姓家族當年亦靠金銀紙發跡,1937年蓋了這座三合院,1980 年代金銀紙產業沒落,老宅隨之荒廢,直到2015年才由第六代的陳保成修繕完成。因緣際會下,2018年交由張海翎經營管理,成立了協會,2020年起執行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為協會的經營打下基礎,2023年再執行經濟型。
3年社會型計畫 為協會打下良好基礎
專案經理張海翎當初是為了陪伴小孩,無心闖進這個陌生小鎮。先是開了咖啡館,後來接手陳家古厝,接著串連附近的烘焙小屋,將中港地區蕃社在地文化以走讀的方式,介紹給參訪的民眾。沒想到在這安靜小鎮激起了漣漪。這是竹南地區第一個可以讓民眾免費參觀,且有專人導覽的文化場館,繼在地民眾之後、學校團體來了、外地遊客也跟著來了。
「協會前3年很重要的工作是先建立常規運作,」張海翎說,剛開始沒有人力時,參觀陳家古厝平日需要預約,週末才會固定有人開門。自從申請了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才有人力支應常態性營運,週三到週日都有排班人員進駐,環境得以維護,尤其「參訪者不會吃閉門羹,進而讓他們知道有這麼一個文化場館在經營地方文化教育,讓人們走進來認識家鄉的文化。」
透過3年社會型方案打下基礎,讓協會有餘裕建立地方教育的網絡。「我們把環境打造好、人員訓練好之後,也開始向外接觸,基本上是以教育為主,邀請附近的學校,從幼兒園、國小、國中到高中去跟他們合作,邀請他們到陳家古厝來,從場域裡面去學習到地方文化。」張海翎有計劃地發展行銷脈絡。
營收主力:開發特色商品、出版刊物
「大概在社會型第3年,我們就開始思考要如何自主營運,」於是,協會開始設計遊程、出版《山海集》刊物,甚至設計可收費的客製化課程,最後他們還研發了地方特色商品,「也造就協會第4年申請經濟型方案後,可以比較順利將商品和服務應用在現場。」
在特色商品的開發方面,張海翎當時想著,如果要把商品賣到全臺灣,必須從現有DIY商品提升,並兼具實用性,甚至放在網路上銷售都要有亮點,不一定要到現場體驗。於是,協會訴求在地特色的商品設計,分成兩大系列。一是金銀紙的圖騰相關,即財子壽(或稱三仙)版畫;另一則是以老屋為主,例如花磚、紅磚、洗石子等。分別設計成T恤、包包、識別證帶、行動水壺等高度實用又有別於市面其他商品,「這些變成我們在轉到經濟型時,對外交流很重要的商品,」張海翎說。
刊物的出版也和協會的服務與商品串連起來。「我們透過編輯刊物做田野調查、挖掘故事,成為協會發展遊程、展覽,甚至下一個商品的引路人。」張海翎進一步說明,發行6年的《山海集》肩負著這個任務,此外,這本刊物也是協會到全臺其他縣市分享交流的媒介。
培力人才開枝散葉 促進地方就業
從社會型轉換到經濟型,張海翎剛開始也面臨兩頭燒的情況,一方面要協助弱勢、高齡、身障員工適應就業環境,一方面要推動業務。此外,人員的教育訓練也讓她費盡心思,「這個場域包含了非常多的文史教育,不是每一個應徵進來的人員,都對地方歷史或是對文化感興趣,我們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教育他們,讓他們了解這裡想要傳遞的文化訊息。」她說。
所幸,經過4年的努力,有些夥伴成為附近社區的專案經理、或自行創業,也有人繼續留在協會做志工,「等於協會成為一個平台,或者資訊網絡,」讓就業者和社區有更多的連結。
2024年起,協會就要自行負擔一位人力的人事費用,不斷地促使張海翎往前進,做出更好的績效。「協會怎麼樣促進地方就業,不會讓這些人來了一年又走,而是有一份好的工作讓他們投入其中,可以在這裡安身立命,我覺得這個使命還蠻重要的,要很努力地去達到這個任務。」
<多元就業面孔>投入文化推廣 開拓職涯新視野 「教育是個可以讓社會慢慢變好的溫柔力量,」董彥霆對教育議題一直很感興趣,目前負責課程規劃剛好可以讓他發揮所長,他希望可以設計出更多符合不同客群需求的內容,一如他之前在學校教書時,常將在地文史融入教學中。 大學畢業後即在桃園擔任手機維修師的涂偉涇,受到疫情影響,結束了上一份長達6年的工作。讀中文系的他,對文獻考究的工作很感興趣,也覺得協會的工作面向很豐富,尤其能在三合院這樣具有人文情懷的環境上班,相對於之前只能局限於小小維修台的工作環境,心情已然大大不同。(林穎成攝影) |

▲陳家古厝的地址「蕃社叁拾」(番社30號)和門口晾曬的金銀紙,已說明這是有故事的房子。

▲竹南中港里的金銀紙產業盛極一時,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正致力透過文創商品推廣保存這項傳統文化。

▲專案經理張海翎返鄉經營,讓陳家古厝成為竹南地區第一個有專人導覽的免費文化場館。

▲陳家古厝一角。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