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於2020年新冠疫情高峰的「南投縣竹山風土孕育協會」,堪稱另類的「疫情寶寶」,卻在社區里民齊力之下,為有機小農打造「足安心蔬菜箱」的儲值商業模式(想購買時才扣款)。理事長蘇𨯌琪每每談到創建歷程,總不忘感佩另外兩位發起人無私付出、成就志業。
其中一位是小鎮文創公司創辦人何培鈞,也是曾被譽為「臺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老闆;另一位是退休工廠老闆林承陽。他們是在自發性的每週聚會中交會出地方創生的共識,並大膽踏出了第一步。
「我們為了取得小農的信任,第一步是先向會員收取一半年費,預付小農60%收入,他們才正式契作
,半年後交貨。」照常理說,買菜是生活日常,哪有陌生客人願意採「預售屋模式」交易?蘇𨯌琪解釋,「都是靠他們發揮商場人脈,號召近20位友人,每人掏出15,000元儲值金挺小農。」
在地有機小農 配合意願百分百!
兩位發起人敢拿名聲擔保,主要是竹山鎮居民間關係極好,打從第一天徵求小農的境況就和一般勸說轉型頻頻碰壁的組織不同,她回憶:「他們直接登門拜訪本身就在實踐有機耕作的小農。光是配合意願百分之百,計畫就成功一半。」
蘇𨯌琪本身就是一例。她笑稱自己是「退休」家庭主婦,兒女成年後也動念整治慣用農藥的土地,轉型友善有機農法。她先去社區大學聽課,了解何謂有機、如何復育,然後和其他5位小農一起加入協會的實驗計畫。
即使現代化機具一應俱全,務農依舊是看天吃飯的勞力活,有機耕作則是更偏重「手作」的苦力活,因此協會同步申請3年期「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連同專業經理人在內,一次進用5名人力。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幫助很大,如今小農增加到15位,而且都是一家一家拜訪談而來。」蘇𨯌琪肯定,「選擇標準是從會員客戶的需求出發,主要考慮到蔬菜箱的根莖類、葉菜類、花果類、菇蕈類等比重。最遠找到鹿谷鄉,因為那裡可以供應優質的高山菜。」
從觀察時事及潛在顧客 找出行銷賣點
不過對協會來說,當今的困境不在於缺乏人力,而是行銷與販售,後者為甚。就行銷來說,專案經理溫育𦂃表示,當今消費者為小農貼上「有機、環保、健康」的正向標籤,首購意願很高,但是隔一年的回購率往往大減50%。
「即使盡可能供應多元產品,但是蔬菜天生具有適地、適種的特性,一塊農地可以變化的種類很少。」她指出協會遇到的挑戰,「我們都會比喻給客人聽,南投不可能種出屏東落山風吹出來的洋蔥。儲值會員嘴上不抱怨,但往往就是默默離開。」
因此,協會需要在行銷上下更多功夫,以擴大客群。2023年中才到職的溫育𦂃帶頭,鼓勵同事除了掌握時事趨勢,也積極在社群平台上與外界互動,強化有機蔬菜友善土地的觀念是基本盤,蒐集並分享新鮮或特殊料理手法則是進階版。「好比有一位顧客肝不好,知道我們有賣白馬齒莧,馬上手刀下單。」這起案例就是現成的行銷活教材。
除此之外,協會也主動配合小鎮文創接待團體遊客的在地體驗旅遊,設計食農教育課程、領隊下田種菜、參訪指定景點並安排竹編DIY活動等行程。蘇𨯌琪要求團隊:「竹山有全臺灣最大的竹工藝展館,又有最美的民宿,還有品質最頂級的地瓜,行銷就是要連結這些在地元素吸客。」
增闢企業、電商管道 分散供需失衡風險
對於小農,協會採取「保證價格收購」做法:小農每週回報預計出貨量,讓他們線上詢問會員購買意願與數量,然後才下單。但是,天氣是超大變數,一場豪雨可能就讓訂單瞬間歸零,因此不到出貨當天幾乎無法確切掌握數量。
蘇𨯌琪不諱言,蔬菜市場供應穩定時,蔬菜箱確實比市價貴1-2成,會員抱怨、棄單在所難免。供需之間的突發性失衡成為穩定成長的障礙,因此協會嘗試開闢新管道:與理念相同的民宿或餐廳合作,並懇請小農排除困難,提高企業客戶指定的白馬齒莧、赤道櫻草、龍葵等「當地特色野菜」供應量,以利分散風險。
不僅如此,「足安心」2022年也搭上農糧署輔導的品牌「機善小農蔬菜箱」,讓產品可以透過結盟電商平台集散配銷全臺灣。儘管這部分利潤較少,流通卻更廣、更快,如今已占總銷量3成。
溫育𦂃統計,目前儲值會員和企業客戶貢獻營收的比重約為8:2,但她坦承,3年來營收隨著疫情起落:疫情激出一批重視健康的會員,不過解封之後也就跟著「回歸常態」,年營收大約衰退60%。
但是她仍保持正向思考:「就算這些流失的客層重新回到一般超市買菜,但假設其中有很高的比率還是會選擇有機蔬菜。對我們來說,那也算是功德一件。」抱著共好和推廣的理念,溫育𦂃和團隊仍將一步一腳印的耕耘夢想,更專注於開發那些肯定有機農業的顧客,並為社區小農打造「足安心」的產銷環境。
<多元就業面孔> 碩士生愛鄉土、護環境 樂做「賣菜族」 她打趣自己現在是賣菜族,對有機農業的期待是小而美,才能最有益社區、友善環境,「畢竟做大規模或是產地直送都會增加碳足跡,對環境的友善程度就打折扣了。」 |

▲除了對會員及企業客戶銷售,協會也積極拓展電商通路,如今已占總銷量3成。

▲每一件送出門的產品都要提供安心履歷。

▲南投縣竹山風土孕育協會理事長蘇𨯌琪(左)與專案經理溫育𦂃(右)。
▲竹山風土孕育協會進行學生團體食農教育活動。
▲協會配合小鎮文創接待團體遊客,帶旅客體驗下田種菜、竹編DIY等活動。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