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捍衛維修權(Right To Repair)的聲浪隨著火熱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風潮而水漲船高,就連長期不受重視的醫療輔具維修市場也動起來了。
「過去,政府只補助購買新品的費用,所以用壞即丟的現象一直存在,使得租借甚至維修輔具根本無法形成規模市場。」社團法人臺中市香柏木健康關懷協會創辦人吳銘堂說,「直到長照2.0將輔具租賃納入補助範圍,我們也才有機會正式開展這項業務。」
以修代買 翻轉輔具市場現況
有一組數據可以對照:全球輔具中心統計,2014年至2019年,全臺灣輔具維修總量大約增加7,000件,但是香柏木的輔具維修事業2020年成立以來,已經為全臺中市免費到府維修超過3,850件。兩者差距懸殊,吳銘堂指出:「缺的不是需求,是成熟的市場機制。」
他解釋,就生產端來說,補貼新品的政策是大利多,製造商除了不太有意願設立維修部門,甚至堆高維修門檻,例如限制關鍵零組件取得;就消費端來說,儘管可以求助政府的輔具中心,但據點不多,還要自己送修,諸多不便也讓買新品的習慣無法根除。
問題是,「我們看到最需要輔具的族群是出院準備,像是術後返家休養或重症返家照護,需求期多半是幾個月。」吳銘堂說,「其實大部分使用者不會想要花錢購買,因為等不需要用時就只能擱置,浪費錢又占空間。」
更別提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者或長者。以基本的電動照顧床為例,動輒新臺幣2萬元起跳,「最容易壞的部位只有兩處,一是床緣扶手,二是操作升降的控制面板,但是家屬卻往往必須為此重買新床。」他感嘆,「長照的負擔很大,這明明是可以省下來的支出。」
退休夫妻檔決心打造「輔具銀行」
吳銘堂原是醫院的物理治療師,目睹無數病患飽受折磨,家庭不堪負荷的艱辛案例,因此和身為語言治療師的太太曾淑芬約好退而不休,2014年創辦以公益為使命的臺中市香柏木健康關懷協會。近10年來,他們把香柏木協會擴展成提供長照相關軟體(居家照顧/復能)、硬體(輔具維修/租賃),甚至跨入兒童早療領域等6大機構的整合型事業體。
其中,對他們來說,輔具維修/租賃是挑戰最大、也最需改善的目標,為此他們除了自2020年起申請勞動力發展署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訓技術人才,還在市區與近郊租下幾棟屋舍,當成師傅的工作據點與倉庫。
吳銘堂坦承,當初不是主動踏入這一行,而是承接另一家協會啟動後,卻被理監事會以「擔心會賠錢」為由駁回的申請案。他欣然扛下這個美麗的錯誤,連著兩年實驗性地提出1年期計畫,更在2022年改成3年期計畫,就是鐵了心要從無到有打造出「輔具銀行」。
編纂工作手冊 培育維修人才
目前,香柏木雇用6名具備維修腳踏車或機械設備技能的中高齡人士,其中2人年紀已68歲。雖說維修輔具似乎可以觸類旁通,但畢竟電控程度更高,對老師傅來說,有一半的功夫要打掉重練,初期幾乎都是邊做邊學。
他回顧:「特別是第一年,在培養人才環節遇到一定的困難。我們聘請輔具中心的資深技師來授課,才剛學會一點功夫,計畫就到期,新一期的計畫要再換一批人。我們覺得這樣不行,第三次申請才改成3年期。」
此外,由於臺灣尚無輔具技師的專業認證,人才養成沒有前例可循,他便和維修師傅團隊合力,一邊辦理培訓課程,一邊整理成冊,先是編寫一套行動輔具的維修手冊,預計今年再進一步制定電控輔具的版本。「把所有產品的維修細節訂出規格,新進人才也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再者,輔具回收、維修再出貨,即使做不到煥然如新,起碼也要達到完備可用的程度,工作手冊的任務就是明定一項又一項的標準,讓維修師傅可以在反覆練習之中打磨出精確度、成熟度;更重要的是,為這個尚嫌幼稚的產業奠定發展的基礎。
兩兒挺父母 實現社企目標
吳銘堂估算,3年內香柏木總共招募29名員工,從當初來一個、走一個,到2023年9月為止則是找進5名,期間只有1名離開。更重要的是,先前一年期計畫結束後,有3名離開的技師也順利銜接到相關就業市場,好比輔具中心、製造商或其他同業。
在他的規畫中,3年期計畫將在2025年結案,屆時香柏木可望培育出陣容堅強的維修團隊,實現臺中市第一家輔具銀行的目標:「協會化身平台,獨立運作輔具回收、維修到轉贈到偏鄉的流程。住宿型長照機構與據點加入扮演轉運站,提供我們的替代產品給有維修需求的個案,讓他們不會因此失去行動能力。」
只是說,香柏木出人、出錢還出力,每一趟到府維修的收費卻極低:基本車費100元,材料費最貴僅收1,500元,而且是特殊輪椅的4顆輪子總價。但吳銘堂認為,目前年營收250萬元實屬不易,尚需積極提升服務量能、布建轉運站及輔具零件商品化,期待藉此將年營收提高至400萬元,繼續以社會企業型態服務更多需要的民眾。
曾淑芬補充,原本一對兒子各自在北部的科技、醫療產業工作,被父母「滿腔熱情」感召,幾年前陸續返鄉力挺。她期望的未來發展是,年輕人除了協助把長照事業做起來,也在脫離補助的前提下,善用資源把產品、服務、營運、行銷及募款的工作做到位,讓香柏木事業體真正成為一家有益的社會企業。
<多元就業面孔> 退役軍人 職場再出發 認真學技術 社團法人臺中市香柏木健康關懷協會進用的多元就業人才中,專案管理人呂健是年紀最長的代表,或許正因如此,加上10多年軍旅生涯累積的人生經驗,儘管背景懸殊,他和維修師傅們相處甚歡。「我們都很清楚是在做一份有意義的事業,所以是抱著服務精神投入。」成員間還會互相提醒,認真把技術學起來,離開後銜接職場相對容易。呂健強調,整個團隊都很感念主事者用心對待員工,因此凝聚出平等、互助並尊重彼此長處的共識,他直呼:「很幸運。」 *進一步認識「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培力就業計畫」 |

▲香柏木健康關懷協會秉持珍惜資源的理念投入輔具維修事業,盼成為臺中第一家輔具銀行。

▲香柏木健康關懷協會創辦人吳銘堂、曾淑芬伉儷。
▲香柏木培訓中高齡者轉換原有技能成為輔具專業維修師傅,成功再就業。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