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嘉義梅山市區沿著162甲縣道,短短8公里爬升1,000公尺,途經梅山36彎,不到半小時車程即抵達知名的「太平雲梯」。花100元買張門票,就能登上這座長281公尺、臺灣海拔最高的景觀吊橋。天氣清朗時,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盡收眼底,甚至能遠眺臺灣海峽。有時山嵐繚繞、雲海如濤,宛如置身仙境。
扭轉命運 小村重建經濟支柱
這座橫跨太平山與龜山間的太平雲梯,自2017年9月營運以來,不僅讓人口僅幾百人的梅山鄉太平村,知名度大增,帶來絡繹不絕的遊客,更成為小山村的主要經濟命脈。
催生這座景觀吊橋的,正是村長暨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理事長嚴清雅。二十多年前,因遭逢賀伯颱風、921大地震的蹂躪,使得熱門風景區瑞里、瑞峰的觀光客卻步,連帶作為轉運中心的太平村也變得蕭條。嚴清雅借鏡南投竹山天梯的成功經驗,發想興建太平雲梯,從爭取龐大經費,進入環評到設計、興建,奔走倡議長達10年,終於獲得經濟部、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時任縣長及多位立委的協助才成事。
2014年6月,太平雲梯動工;2015年,從「太平社區發展協會」衍生而來的「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標下太平雲梯經營權,自2018年起以每年600萬元租金自主營運管理。嚴清雅還找來軍中同袍、享譽國際的臺灣雕塑藝術家施力仁,引進其8座犀牛雕塑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地景;此外還有在地作家張文環故居,讓地方觀光更具文化特色。
整合觀光資源 共享豐盛成果
合作社專案經理謝昱正指出,合作社的收入來源,主要為門票、導覽(每位150元)、停車費、遊客中心的餐飲服務、DIY收入等。此外,每年還舉辦不少活動,最重要的就是9月的週年慶「梅山太平藝術季」,內容包括在雲梯上享用月光晚餐、舞團及樂團演出、茶席體驗、市集活動等。其他還有跨年在雲梯上欣賞最後一道夕陽及第一道日出活動;2022年開辦太平雲梯雲端路跑,2023年3月還配合阿里山管理處,於太平雲梯上為15對新人辦理星光婚禮。活動獨具創意巧思,也趁機行銷太平村觀光和特產,把地方觀光經營得有聲有色。合作社高度的活動力和業務力,背後功臣就是合作社裡一群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支持的團隊。
而若說太平雲梯是觀光主角,「太平老街」就是最佳配角。太平村開發可追溯自乾隆年間,至今200多年,是全國最早的高山老街。老街店家販售的都是在地農特產品,如高山茶、竹筍、草仔粿、愛玉、咖啡、太平雲糕等,為在地居民創造營收。近年來又有「空氣圖書館」進駐,吸引不少文青朝聖。
觀光資源的整合行銷,加上用心營運維護,太平雲梯即使是平日也遊客不絕,合作社營運一年比一年好,2020年起年終結餘就達1,600多萬元,「2022年總計來客上百萬人次,營收2,000多萬,」謝昱正說,尤其國旅補助時,假日一天營收可達60萬元。這讓合作社的20位員工能領到2個月左右的年終獎金,甚至還有員工出國旅遊補助,地方經濟繁榮的成果,可見一斑。
謝昱正說,管理上最大的挑戰其實是遊客的緊急需求,例如曾發生老人家體力不支、遊客突然心律不整、拍照跌倒、骨折流血等事件,甚至電動車沒電了,都考驗團隊的應變能力。
青年回鄉就業 打造幸福社區
35歲的謝昱正是太平村在地青年,唸的是美術,卻跨行做烘焙餐飲,後來跟著村長與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總經理張世昌投入社區再造。合作社還有4位因「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而進用的人員,其中3位皆為留用人員,以7、8年級生為主,都是在地人,分別擔任會計、現場售票及餐廳內外場工作。4人擔綱合作社的每日運作,合作無間,人員穩定,讓經驗得以累積,服務機制成熟,帶動旅遊口碑,業務因而能穩健成長,蒸蒸日上。
合作社賺了錢,每年都依一定比例回饋社區,以其中50%為公益金,發展協會及商圈,村民結婚、生產、死亡都補助2萬元,還有每月1,000元育兒津貼、重陽節敬老金等。每所國小一年補助6萬元營養午餐,畢業生每人有2,000元獎學金,國中到大學每年都可領2萬元。元宵、中秋等重要節日,更少不了舉辦社區聯誼活動。福利之好,堪稱幸福社區。
整合資源,資源不夠就自己創造
實際上,若非太平雲梯,太平這個小山村很容易就被錯過。嚴清雅帶領一群青年,整合在地優勢,讓太平村重新發光,村民則從2010年的不到200人,吸引了200多人常住,至今有500多人口。
這是沒落社區重生的故事,最大的啟發就是「整合資源,資源不夠,就創造資源」。平凡的山村,靠一群有熱忱和遠見的村民,不求速成,耗費10年心力打造出太平雲梯,「無中生有」為地方創造出可長可久的觀光資源。不可缺的是用心維護經營,並大力結合藝文和在地農特產品,成為地方創生的典範。不但成為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內,私部門承接完整遊憩據點並提供遊客服務的首例,同時彰顯在地觀光產業自主營運的能量。而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方案,更是不可缺的關鍵助力。
<在地就業面孔>學習新專長,貢獻家鄉的繁榮 原本是做打工性質的銷售員,工作不太穩定。2023年1月主動到遊客中心探詢工作機會,正好「多元就業方案」尚有缺額,面談後覺得適合,就進來任職。 葉怡玲負責的是廚房工作,任務是供應遊客套餐,因此必須學會煮菜、算成本,甚至能開菜單、還要考量餐盤配色。學習的過程讓她對烹飪越來越有興趣,也越來越上手。合作社的工作,讓她能與家人一起生活,又有同事互相扶持成長,還能貢獻家鄉繁榮,對她而言,是一份心滿意足的好工作。(攝影/林穎成) *進一步認識「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培力就業計畫」 |

▲白天從太平雲梯可鳥瞰整個嘉南平原,破曉的雲海和霓虹夜景,更是美不勝收(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提供)

▲臺灣國際級雕塑家施力仁創作的《金鋼犀牛》,曾在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亮相,如今現身太平雲梯廣場。(攝影/林穎成)
▲每年9月的「梅山太平藝術季」,遊客可在雲梯上享用月光音樂晚餐。還曾舉辦雲梯集體婚禮,浪漫破表。(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提供)

▲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專案經理謝昱正(左一)和團隊夥伴都是梅山鄉在地人。(攝影/林穎成)

▲太平老街店家以販售在地農特產品為主,即使平日也不嫌冷清。(攝影/林穎成)

▲太平雲梯遊程有步道加上美景美食,非常豐富。(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提供)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