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8月成立的社團法人台灣日光全人發展協會是一個年輕機構,卻自願背負最沉重的一項社會責任:協助更生人重返社會,特別是16歲至21歲的司法少年,不讓他們在「溜滑梯社會」中一路掉到最底層。
「溜滑梯社會」出自關注貧窮與失業議題的日本社會學者湯淺誠(Makoto Yuasa),比喻政府與社會功能有漏洞,個人只要不小心踏空,就可能會像坐溜滑梯般一路滑到底。而日光全人發展協會的使命就是創造在下滑過程中的「摩擦」,讓他們有機會踩煞車,進而回頭往上爬。
日光全人發展協會行政主任王慕婉指出,協會設定的年齡層是台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的灰色地帶,他們是介於12歲至18歲的少年,以及18歲至24歲的青年之間,在多數保護與安置機構的取捨中最容易被放棄,「和收養兒女因為生活習性定型、年紀越大越難成功的潛規則很類似。」
因此,投身更生事業超過20年的王慕婉相信,集中火力打造一套模式,導引司法少年這個族群融入人群、進入社會,比一般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更能解決這個特定的社會痛點。
她說明這套為期2年的兩階段機制。第一階段是「復育期」,為時約6個月。新學員被安置在中途機構日光之家,只有一項單純的工作:在團體生活中恢復健康的身、心、靈。第二階段是「復歸期」,為時18個月,針對就學與就業的意願及傾向,讓學員做好社會化準備。
復育期:重拾身心靈健康
在第一階段,日光全人發展協會除了協助中輟生的學員申請復學,完成12年國民教育之外,也安排信仰輔導、心理諮商等課程,更設計社區參與、志願服務等團體活動,鼓勵學員走出家門,用實際行動讓外界撕去負面標籤。
對日光全人發展協會來說,單單是去汙名化、爭取認同,就是漫長的過程。理事長唐江濤回顧,12年前,日光之家設址於現今的社區,隨即遭到恐慌的居民反對,直指拖累房價。他和創始團隊舉辦非正式公聽會、逐戶說服,再請託地方人士出面溝通,前後花了10個月才順利落址。
復歸期:分流學習廚藝、工藝
在第二階段,日光全人發展協會依據對學員特質的觀察,比如對戶外或室內活動的偏好、個性內向或外向,以及對不同工具的熟練程度,將學員分流到兩套不同的職能訓練系統和團隊,其一是「日光書房」,專攻中餐與烘焙;另一則是偏向手作技能的「麥子工藝」,以園藝造景、家具修繕為主。
上述兩套系統都採師徒制的培訓模式,為了讓零經驗的學徒考取專業執照,協會在成立之初便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合作「培力就業計畫」,累計輔導並接待協助超過250名更生人。
對此,王慕婉回憶,剛來到桃園時千頭萬緒,毫無概念怎麼入手,只憑著一股熱血就打電話去桃竹苗分署請教,幸運的是,接洽的督導馬上熱情邀情他們參加說明會,也建議他們從申請多元就業方案做起,更不吝指點建置標準作業流程。
不僅如此,桃竹苗分署也為他們連結教育部門,和專家、學者討論引進高中自學方案,提供安置在此的失學青年/青少年重返知識學習途徑,因此每年提供13名進用人數員額,其中5名歸在日光書房、4名歸在麥子工藝;至今已協助28位進用人員取得丙級麵包烘焙師及木工證照、協助45位進用人員重返職場。
三部曲:穩定、續航、抗壓
表面上看來,日光全人發展協會僅花不到4年就繳出佳績,但實際上必須回溯到它的前身,即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桃園區會,長年耕耘輔導在地更生人,才漸漸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再加上創辦人陳健榮自帶傳奇色彩:年少染毒、縱橫八大行業,在獄中懷疑人生價值之際認識上帝得到救贖,此後便以見證人之姿,向更生人展示重返社會確實可行,因而堅定他們的信心,願意立志向善。
陳健榮以過來人分享輔導更生人的實務經驗:「培養他們脫離絕望的勇氣,但不是指無所畏懼;而是知道:明知有困難,也要憑藉信心往前走。」這句話與太太王慕婉制定的協會目標呼應:「穩定性是他們重返社會時最需要的支柱,第二步就是培養出續航力,這樣才能在離開之後保有抗壓力。」
總的來說,日光全人發展協會輔導的更生人生活、就學或就業都穩定超過6個月的成功結案率約50%,成績亮眼,王慕婉雖感欣慰,但期盼社會更包容、更接納,日光全人發展協會也得以更有餘裕進入善的循環,走一條不再需要政府補助的自立道路。
台灣日光全人發展協會-Facebook專頁
許如慧:從受助者到協助者 在日光全人發展協會任職4年的行銷專案管理人許如慧,起初工作是社工員,負責輔導學員入住日光之家,適應團體家園的模式;於2021年9月加入「培力就業計畫」,負責行銷相關業務。45歲的她,人生超過一半的時間都被毒品綁架:13歲染毒,長達23年浮沉毒海。「監獄是不好的地方,卻是改變我人生的契機。」 她指的是成為基督徒,進而從此翻轉角色,從受助者變成協助者。她除了感謝公部門提供經費、讓日光全人發展協會執行計畫,使她重新認識自己,也激發服務同路人的熱情,更期許自己未來在這條服務的道路上更精進能力。「在這裡我找到人生的價值,我希望,未來每一天都可以在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林穎成 攝影) |
<麥子工藝> 在這裡,學員接受法式工藝手作技巧訓練,從一層層噴漆、砂磨等基礎做起,終至發揮巧思,熟練地將各式各樣的材質組合起來,拼裝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如今,麥子工藝有能力提供一系列客製化木作產品,比如盆栽架、吧檯和桌椅櫥櫃等。 |

▲圖1 : 成立僅短短4年的台灣日光全人發展協會,已累計輔導並協助超過250名更生人。(林穎成 攝影)

▲圖2:學員認真學習一技之長,不少人取得丙級麵包烘焙師執照。(林穎成 攝影)

▲圖3:協會至今已協助28位進用人員取得丙級麵包烘焙師及木工證照、協助45位進用人員重返職場。(社團法人台灣日光全人發展協會 提供)

▲圖4:日光全人發展協會創辦人陳健榮(左)以過來人之姿,輔導更生人重返社會,初期遭遇很多阻力。中為理事長唐江濤與,右為行政主任王慕婉。(林穎成 攝影)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