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的八八風災(莫拉克風災)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原住民部落毀村重創,經過一番周折,一年多後才將好茶、大社、瑪家三個部落居民,遷到了現在的禮納里(Rinari)安置。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簡稱:婦權會)前來訪視,看到一群在原鄉部落以「微型工坊」形式,手作傳統工藝的婦女,因聯外道路中斷、觀光客絕跡,生計面臨考驗。婦權會在新大社村(即達瓦蘭部落),看到了排灣族女孩許淑慧的「達瓦蘭布落工坊」,埋下了許淑慧帶作品「走出去」的種子。
2010年,在APEC 婦女領導人網絡(Women Leaders’Network, WLN)會議中,創辦人Andrina Lever看好台灣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特色之美,邀請台灣加入「APEC微型手工藝國際行銷計畫」,希望將原住民工藝品銷往海外,藉此改善原住民婦女的經濟狀況。
勞委會(勞動部前身)與婦權會便與其展開合作,由婦權會於2011年創立專屬台灣原民手工藝的精品品牌「嫄Taiwan Indigen Women Style」。計畫將台灣原住民族的各種手工藝,如皮作、十字繡、編織、木雕等工藝結合現代設計,推到國際市場。後來則因關稅及無法大量生產等種種因素,改為以國內市場為主。
獲師資培力 打磨2年後返鄉授課
排灣族名Ayum的許淑慧,出生於一個手工藝達人家庭,從奶奶、外婆到堂兄弟姐妺都是手作藝術工作者,國家文藝獎得主撒古流就是她的堂哥,而媽媽從織布、十字繡、珠繡、竹編、月桃編樣樣精通;許淑慧和姐妺從小跟著媽媽學習各種手藝,像分配好了一樣,姐妺各自傳承了一門手藝,許淑慧則專攻十字繡,縫製於傳統服飾上,工藝極為精緻華麗。
高中家政科畢業後,許淑慧經族人介紹跑到台南做汽車椅套裁縫。她很拚命,一早到早餐店打工,再去上班,又和妺妺成立「達瓦蘭布落工作室」,接受客訂縫製工藝品賺外快。雖然生活安定,但她總是心繫原鄉,也很清楚自己終究要回到原鄉。
轉折點發生在2001年,輔仁大學和原民會合辦「台灣原住民傳統染織工藝師資培訓計畫」,每個原住民族只有一個名額,許淑慧幸運入選。2年間往返台北上課,她學了刺繡、拼布、織染等技術,這裡學到的知識及技術打破她原本堅持的一些傳統技法,吸收了一些新觀念和手法。
2年進修結束,2003年她便辭職回到大社村,跟另一位同學繼續經營達瓦蘭布落工坊,接單生產或在小舖寄賣,訂單多來自公部門或旅行社。在部落,她看到很多婦女為了照顧老人家或小孩,沒法到外面工作,許淑慧希望可以幫助她們增加一點收入,也希望將所學傳遞給更多人,因此爭取到鄉公所專案計畫,在部落教授織品技術,人數多達15-20人,同時也聘請學成後的婦女接代工。直到八八風災後才將工作室遷到禮納里。
加入嫄計畫 自創品牌 打開通路
這幾年間發生台灣商人把排灣族圖騰交給中國大陸,請他們代工做成半成品或成品,然後再以低價大量回銷台灣,對工坊造成很大打擊。但這讓許淑慧更堅持,再怎樣都要靠自己的手完成自己的作品。
第二個轉折發生在2014年,達瓦蘭布落工坊加入了婦權會的「嫄」計畫(該計畫獲勞動部微型手工藝專案經費執行)成為重點協助對象,也展開了達瓦蘭布落工坊的黃金年代。婦權會扮演平台的角色,引入外部資源、幫婦女們開課,精進設計與工藝技術。
嫄品牌透過兩種模式與部落工作坊合作,一是寄售,嫄團隊會邀請設計師幫忙調整商品設計,以提高市場接受度,嫄架設了一個銷售網站來行銷,工坊的訂單因此較穩定。另一個模式是代工兼共同開發,由嫄品牌團隊設計,委託工坊開發及代工,這部分由嫄買斷,降低工坊的囤貨風險,而售出利潤則全歸工坊。
婦權會還帶著工坊參與節慶展售、跑市集、企業內展售等,全力把作品銷出去。而在此之前,婦權會還教許淑慧寫圖紋典故、幫她打點好物流金流,從包裝到行銷,全力支援。2017年,布落工坊正式商業登記,更名「達瓦蘭彩布工坊」。
同時,婦權會連結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現改名為:台灣設計研究院)資源,讓工坊有了自己的品牌——Ayum(雍,用以比喻如竹子般純潔,不譁眾取寵、剛毅不拔的個性)。嫄團隊還輔導許淑慧寫經營計畫書,陪著她上台簡報,成功對接臺北松菸小賣所,於 2018年 11 月正式設櫃。
根據婦權會2018年的《嫄計畫之社會影響力報告:大社部落的改變》,達瓦蘭工坊的6位工藝師,收入都較之前大幅增加,2016到2018年是狀況最好的幾年,每年光透過嫄的平台銷售或接單就至少20萬元。工作室成員最多時,有4位正職,接案工藝師4-5人。
疫情後再陷危機 調整腳步重新出發
然而,在松菸2年開店下來,儘管可抽取7成利潤,且不用負擔人事成本,但結算下來,每月利潤僅1.5萬左右;尤其第二年正逢台灣疫情爆發,收入更只剩1成。當時由於不知疫情何時告終,許淑慧便不再爭取續約。同時,在2020年初,嫄認為對工坊的階段性任務已達成,就此放手單飛。兩個衝擊同時到來,讓還沒有完全站穩的工坊,陷入了營運低潮。
儘管如此,許淑慧還是請工坊夥伴持續製作商品,她也繼續支付酬勞,不希望合作多年的工藝師收入跟著歸零;幸好年末旺季訂單開始上門,她又開始忙起來了。
雖然不再是嫄計畫照顧的主要目標,但工坊仍可以得到嫄計畫的課程培力資源,而作品也還在嫄的銷售平台販售。另外也在台南3、4個攤商寄售,以及部分電商上架。現在,她也接受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學生團隊的支援,幫忙做線上行銷。
幾度走過危機和低潮,許淑慧依然努力讓自己保持樂觀。因為,排灣族的傳統十字繡工藝,還等著她傳承發揚;提升部落婦女的經濟收入,目標也還沒有實現,她沒有放棄的本錢,只能堅定的繼續前進。
達瓦蘭彩布工坊:https://www.tiws.org.tw/workshop-single.php?sn=57
基於對我自己身分和部落的熱愛,我會堅持傳統手工藝,也期待這份熱誠可以透過我們的作品,讓更多人領受,給他們祝福。
~許淑慧,達瓦蘭彩布工坊 創辦人
▲商業模式
▲許淑慧(左1)常對外授課,將現代技法傳授給部落婦女。
▲許淑慧(右)對傳承排灣族的手藝很有使命感,母親(左)正在教她鉤織。
▲達瓦蘭彩布工坊自創Ayum品牌,並將傳統技法融入現代設計。(圖片提供:達瓦蘭彩布工坊)
國內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