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17
SDGS17
台南市新化區的舊名「大目降」,從西拉雅語Tavocan音譯而來,是台灣17世紀時西拉雅平埔族的聚落名稱,意指「山林之地」。台南市新化社區營造協會以大目降文創業發展為基礎,運用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資源,建立自有通路和市集,以文化記憶活化老街商家與老建築,並且更進一步促進周邊社區的社區營造與產業發展。充分運用既有的資源和營運管理核心能力,協助周邊鄉鎮與社區發展社區型社會企業;透過社區經濟進而帶動在地就業與社區發展,結合文化、環境、觀光、文創等面向,培力社區未來領導幹部,育成社區產業組織的發展。
別擔心,這裡有我們在
打開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的大門,工作同仁熱情且專注地傾聽前來尋求協助的社區所提出的問題。這兒就是一個家,一個彼此支持、一起學習和共同打拚的地方。為了回應大家所提出的問題,協會的工作同仁不斷地學習,為了解決問題而得到更大的力量。
協會長期關注在地人文、社區發展與教育等幾個面向,期待建立一個溝通機制與彼此連結的平台,讓大家可以資源分享、互相學習。協會總幹事許明揚強調,正因為缺乏資源,所以更懂得如何運用資源、結合資源和珍惜資源,使大家互通有無。
協會也把發展老街地方產業經濟與活力的責任扛在肩上,透過進入社區進行問題診斷與資源調查,協助社區發展,並且渴望能讓新化成為更優質的空間,在日常生活之中落實在地人文關懷。
遭遇問題後,尋求解決問題是日常生活的節奏。透過大目降燈籠的製作連結老街的商家,透過舊派出所的重繪凝聚社區的共識與記憶。當生產者無力行銷時,一起思考如何為社區產業找到出路,並努力維繫著大家的熱情。
「我們都需要夥伴,都需要陪伴。」許明揚認為站在陪伴的角度,可以看得更遠,可以做更多。協會提供的平面設計服務,一開始不會在乎前來求助的社區居民是否能夠支付款項,而是協助他們從品牌形象的設立開始,再開發商品與文宣。因為有了比較長遠與整體性的思考,反而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信任和互助是彼此關係的核心,因此工作時不先簽契約,由協會先吸收成本,和社區攜手共同面對挑戰。當成功之後,不但能得到原有應得的收穫,更建立起彼此互信互助的連結。
對許明揚來說,協會是為了大家的夢想而存在。
讓老故事、老店家,轉化出新生命
透過在地議題來發展產品與服務,是協會開發自有商品與服務的切入點。例如,住在山區的西拉雅族,過去曾和老街區之間有密切的互動,但是在日治時代產生隔閡,透過古道老街的遊程,穿越過去到現在,引領遊客重溫西拉雅族和老街之間互動的故事。同時也透過明信片等文創商品,呈現對在地的期待,並延伸在地的故事與傳承。
為了打造一個在地經濟發展的平台,協會在武德殿廣場前建立了綠藝市集。為了能夠讓市集可以常態經營,並且做好品質管理,協會跑遍了全台各地的大小市集,學習經營和管理的模式。
當社區居民知道了協會的計畫,曾有人質疑「那裡這麼熱怎麼會有人去」。許明揚除了肯定新化需要市集,也須有足夠的能量支撐之外,同時把這個提醒放在心裡,思考如何克服這個困難,讓顧客願意參與。
「很熱的話,那就搭雨傘。雖然沒有經費,但是很想做,於是只能見招拆招。」許明揚相信故事要由自己創造,不但不把社區居民的質疑當成阻力,還刻意透過募集舊雨傘的活動來帶動在地居民和老街店家,讓他們關心並且有機會參與和支持這個計畫。除了透過募集雨傘提升大眾社區參與和環保意識,也邀請其他社區的夥伴前來協助,搭設棚架。當傘損耗時,就把傘布拆下來和帆布結合搭成新的遮雨棚。正因為善用社會資本,把困境當成機會,認真地面對並解決問題,協會才能串連起更大的力量。
協會希望建造一個讓大家可以講自己的故事、實踐自己理念的場域,因此期盼市集的攤位能夠長期合作,彼此攜手向前,同時也能和消費者建立長期的關係。經過審核進駐市集的攤位初期並不用支付租金,市集也保留並開放公益的待用攤位,讓需要行銷或是義賣的公益組織或計畫有一個能夠曝光的舞台。而整個市集也將保持流動性,可以將整個市集移動到外地去支持某項公益活動。未來可能會邀集大家共同行銷,例如集體製作故事看板以降低成本。
協會用綠藝市集捲動社區參與。
培育與傳承
為了讓孩提時代大家一起在三合院的稻埕嬉戲談天的情境再次出現,協會也把一個閒置的老厝整理成大目降人文學堂,成為傳承文化的基地。人文學堂的建置過程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挑戰,一開始透過里長的溝通協助,請走了原先在老厝常駐的街友;後來發動志工們一起動員用心整理,居然清出了三大卡車的垃圾;當時遇到大雨才驚覺原來老厝會淹水,許多機器因此泡湯,幸運地因為大家的幫忙而逐一克服,協會也特別感謝當時勞動力發展署與雲嘉南分署一直以來的關心與加油打氣,讓大家非常感動。目前學堂除了辦理聚會、課程和市集的教育座談之外,也開始養蟋蟀,鬥蟋蟀曾是當地知名的民俗體驗活動,學堂前現有一隻Q版的蟋蟀雕塑,未來也計畫成立蟋蟀館,保留新化的蟋蟀文化。
協助其他社區進行設計、行銷與計畫的規劃,是協會現階段重要的工作之一。偏遠社區的營造,經常缺乏人才、方法和經費上的支援。透過協會的協助,除了能夠爭取公私部門的輔助經費之外,還為在地社區培育未來的公益幹部,持續教育訓練,並發展社區型社會企業,鼓勵社區活用內部資源朝向自給自足發展。
因為協會能夠貼近社區的需求,更有利於協助社區做好定位與發展。例如,龍興社區曾請學校幫忙製作設計包裝,但是成品與社區真實的需求有段距離,相對而言協會能夠提供比較在地且長遠的規劃與幫助。
曾任澄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羅超藤特別感謝許總幹事和協會團隊的犧牲奉獻,協助地方發展,他認為正是因為大家都是為了社區真正的繁榮而努力,所以才能愉快地互助合作。面對現在社區面臨人才流失的情況,協會提供了很大的協助。
「陪伴,可以看到真正很細微的狀況。」社區中常常會面臨改選或是接班的議題,對社區營造的理解也可能有限。許明揚認為協會能做的只有協助,因為在地社區居民才是主人,唯有他們自己才了解自己有多大的渴望和需求,這也是陪伴的意義所在。
從新化走出去,讓青年走進來
協會目前已跨出新化的地域限制,開始協助新化旁邊的九個區域。一方面透過培力青年進駐社區擔任社區CEO,一方面協助服務對象建立成本概念。由於協會屬於非營利組織,同時理事會會定期改選,對於發展社會企業,協會仍在探索發展方向。協會期盼透過自營的文創商品與服務,支持協會營運並且能夠持續回饋社區。
「每次到社區或是部落服務,都有回到家的感覺。」許明揚回顧過去,從一開始老街店家冷漠以對,透過各種活動、建立市集與社區溝通訪談,慢慢促進彼此的了解。改變正在發生,期待未來能夠維繫真正在地的百年老街,並且打造一個讓青年嚮往學習的工作場域。
堅持使命並且充滿創意的年輕夥伴是協會的優勢,願意與各社區在一起建立互惠共生的平台,則造就了彼此信任與合作的基石。台南市新化區社區營造協會運用了自身累積的經驗,爭取公私部門的資源,串連社區民眾一起行動,建立了強有力的社區支持網路。未來,期待能夠連結更多的社區與資源,協助在地培力經營者,並建構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商業模式。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