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共生養殖的概念蔚為風潮,無論是一般人在家中陽台就可以闢地實驗的魚菜共生、專業農夫一邊養鴨、一邊種稻的稻鴨共生,甚至是強調智慧化的漁電共生,都是立足有機、無毒的基礎,尋求物種各安其所的生態平衡。
在台灣,也有這麼一群抱持自然生態倫理信念的稻農,多年前,他們重拾鴨稻共生的傳統水耕,不僅落實種出有機米的美好想像,也在一步步打造生態系統的過程中,重現童年時代野趣盎然的生態景緻,進而為家園創造意外的附加價值。這就是苗栗縣苑裡鎮稻鴨庄的發展歷程寫照。
稻鴨共生的原理很簡單,農戶一邊種稻、一邊養鴨,但只在種稻季節趕鴨下田,讓牠們去啄食害蟲福壽螺及雜草。吃飽飽的鴨群會在田間排便,便成為天然肥料,讓稻農無須噴灑農藥就可種出有機、無毒米。
「最近我就被問到,池邊的石頭怎樣才可以長得這麼漂亮?」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執行長蕭明宏說道,「濕度、陽光和水氣都要配合得恰到好處,才能發展出這裡獨有的微氣候。這種野趣是複製不來的。」
青年志工投入20年 重建生態景觀多樣性
蕭明宏口中的「野趣」,指的是稻鴨庄引以為傲的成就:生態景觀多樣性,為了這7個字,協會號召一批當地年輕力壯的無償志工,付出20年歲月慢慢復刻出濃濃古早味的台灣農村。
以「卵石砌」田埂為例,蕭明宏解釋,協會剛成立時,很多地方的田間小溝就已經打好水泥墩,主要目的是統一管理越來越珍貴的水資源,否則每逢水庫或是上游放水,流淌至此,大概有1/3不是蒸發就是滲漏。
然而,水泥墩讓整個田野生態都付出高昂的代價。「很多生物就這樣消失了,」理事長陳永金補充,「小時候田溝都是疊石砌成,每逢斷水清淤,溝裡都有魚可以抓。現在大部分的農地已經抓不到魚,可能只有我們這裡抓得到。」
只住好山好水的白腹秧雞 再現田間
好比白腹秧雞這種中小型留鳥,喜歡躲在鄰近水域的稻田、蘆葦叢築巢。雖然牠會折稻穗做巢,但並不影響稻子生長,因此不算是害鳥。「牠有一種只會選擇好環境才繁衍的特性,」蕭明宏指出,「所以很久以前在都市化過程中就離開我們了。」
協會成員以「不強求完全復原,但重建環境生物多樣性」的立場出發,開始在田間水道層層疊起大小不一的卵石,當作田地的駁坎或溝渠的護岸。由於卵石砌留有適當孔隙,可以提供多種生物棲息,並符合生態透水及自然美學需求,是生態復育的基礎工法。
2007年,他們發現白腹秧雞再度現身田間!當時一名女同事發現一窩鳥蛋,協會成員於是開始擬定追蹤計畫,先請專家指導架設機器,拍到白腹秧雞後,大家樂不可支,因為代表生態復育已展現初步成果。從那時起,蜻蜓、蜘蛛、小黃蟻與大黑蟻,一一成為他們找回生態的證據。
復育蜻蜓、蜘蛛後 種植無毒有機米
蕭明宏回顧,他們從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與培力計畫以來,就積極向桃園水生植物研究中心、中興大學等專家學習自然生態景觀復育與教學資源建構工程,這才後知後覺原來稻鴨庄已經復育了10幾種蜻蜓;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羅英元老師更帶他們認識超過60種蜘蛛。
蜻蜓、蜘蛛都是農作害蟲的天敵,小黃蟻與大黑蟻則是維持田間環境乾淨的清道夫,於是協會推進下一步:升級種植無毒有機米。蕭明宏說,協會向地主承租總面積約莫3、4甲地,每一甲地的產量7,000-8,000台斤,僅一般地的60%,單位價錢卻高出近2倍。
他解釋,好比今年雨水多,天氣濕熱,若想水稻產量大、長得漂亮,非使用農藥不可。但是稻鴨庄寧可守住不噴藥底線,每一支秧苗最多20支分蘗,整整少別人10支,但這樣水稻通風就不容易得稻熱病。真正反映出優質生態價值的地方在於,「煮成飯以後,隔一夜再加熱,農藥米吃起來味道很糟糕。」
發展「以稻為中心」的商業附加價值
除此之外,務農以外的人才加入,也讓稻鴨庄發展出「以稻為中心」的商業附加價值,其中之一就是客家傳統藍染技術。稻鴨庄拜託台中太平區頭汴坑太平藍董事長葉晉玉培力年輕人,等他們學成以後就到工作坊當講師,帶領遊客體驗染布樂趣。「年輕人的學習能力更強,而且對農務以外的工作更有興趣,」蕭明宏坦承,「所以我們積極尋找有興趣的年輕人,也放手讓他們嘗試。」
如今,稻鴨庄除了藍染體驗課程,培力計畫聘來的團隊也發想出稻稈編織DIY、手作扇子、竹籃等產品,還有年輕客群很喜歡的懷舊手抄紙。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約莫可以接2團一日遊行程,每車30人以上。累積下來,年營收每年穩定成長10%。
平原、峭壁與水圳 三景合一
火炎山生態社區位於山腳下,是大安溪沖積扇的最頂點,也是最廣袤的卵石沖積平原。就地理條件而言,前有平原遼闊之美、後有峭壁林立之妙,再加上蜿蜒密布的水圳,三景合一,具備發展結合休閒的複合式有機農業條件。協會充分利用這項優越的地理條件,做出轉型決定,其間有幾點值得細究:
協會堅守恢復生態景觀多樣性的底線,實際上是為轉型跨足休閒旅遊領域奠定多元發展的基礎,除了下田體驗稻鴨共生趣味,也設計復刻藍染布的手作課程,讓原汁原味農村樂的附加元素為家鄉、產業注入更多活力。
然而,專業農戶抓蜻蜓、捕蜘蛛或許對管理鴨群、復育白腹秧雞很有一套,但開發休閒旅遊商機卻是另一門功夫,因此協會2004年開始申請勞動部培力計畫時,就已將人才培育納入考量,一方面延續永續生態理念,另一方面則是更能跟隨時代一起進步。
維護土地和生態,讓它可以生生不息,產業就有餘裕升級,價值也就會被看見,還能反過來回饋協會的實質利潤,讓貢獻一己之力的會員與員工,都有繼續努力的動力,創造出農業、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循環。
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維護生態最優先,種有機只是順便。也許它限制我們的想像力或是行動力,但是我們就是要堅持這道原則。
~蕭明宏,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執行長

▲商業模式
▲稻鴨庄的命名由來正是因為這裡養了專門吃害蟲福壽螺的大鴨。「鴨稻共生」被推舉是一種共生、共存,互得利益的模式。
▲在稻鴨庄,學術的生態調查也是常態,尤其復育60多種蜘蛛,默默扮演穩定生物種群平衡的角色,堪稱重建生物多樣性的大功臣。(圖片提供: 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提供)
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