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花蓮壽豐火車站望向中央山脈,沿著山邊路行至青翠蓊鬱的壽豐山腳下,乍見一個小小的村落,名為山下部落(Ci Alupalan)。Alupalan是阿美族語,意指「柿子很多的地方」。
Alupa(阿魯巴)就是柿子,一種台灣原生柿子,果實生澀難以入口,當地阿美族人拿去醃製當成零食,但仍澀口,不具經濟價值,山下部落許多野生的Alupa樹,因此一棵一棵被砍除或自然凋零。
但經過壽農社區發展協會十多年的努力,Alupa已化身植染工藝「阿魯巴染」的重要元素,讓部落成為共同經濟體,為瀕臨失傳的系譜、族系文化及部落社區凝聚力,找到一條重生之路。
原生的Alupa 成就獨特的柿染工藝
「協會很早就成立,但直到十幾年前有一群年輕人回鄉,從事社區營造時,開發出柿染、植物染的染工藝產業。」才加入協會3年多的專案經理人彭俊彥回憶。
社區營造發起人之一的何欣蓉,即是山下部落的返鄉青年,在台北讀書就業多年後,直到2008年進入花蓮原住民部落大學,才開始接觸原住民公共事務。她在原住民部落大學的課程中認識了植物纖維藝術家、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創辦人陳淑燕,從認識植物染開始學習,一方面學習布染,一方面開發Alupa相關產品,從葉子到果實,從染布到做手工皂、果凍蠟燭,多方嘗試與摸索。
和一般植物染不同,「利用柿子果實製成的染劑,要經過3到5年長期釀製、發酵,才能使用,」彭俊彥強調,阿美族的傳統釀製技術,不僅歷史久遠且技術成熟,同時展現文化傳統和在地特色,也是花蓮唯一用柿子製作染料的工坊藝術。除了果實,「柿子樹皮曬乾後煮成染液浸染、葉子用來槌染,整棵樹都能用來染布,」彭俊彥說,Alupa是最天然的寶藏。
建立部落核心基地 文健站服務長者
做社區總體營造,部落欠缺資源,就向外找資源。2013年向勞動部提出「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培力部落青年,這項名為「快樂營造.活力山下」的計畫,透過在地特色,發展部落共同經濟體,用部落原生植物元素,重新詮釋植物、賦予新生命,「快樂營造.活力山下」獲得當年度原民會評鑑成績甲等,此後,並連續2年獲得優等,創新部落價值的創意連3年獲得肯定。
但故事的演進,通常不會一帆風順。原本壽豐鄉公所長期借用的協會辦公室和族人聚會的公共空間,在2015年被迫收回使用管理權,造成社區營造計畫中斷。沒有「家」的協會,暫時回到山下部落克難辦公。好不容易找到一處日治時代留存的部落老屋,隔年在台九線旁,重新建立協會據點。
2015年,協會也開始關心部落長者身心健康,獲原民會核准公益彩券回饋金計畫,進行「壽農社區長者照護計畫」。2018年至今,獲原民會補助推展長者長期照顧設立「壽豐部落文化健康站(簡稱文健站)。隔年起迄今,也獲得花蓮縣衛生局核准成立「壽豐鄉部落健康營造中心」。
文健站是長者的第二個家,如鄰里巷弄的長照站,定期對長者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還有延緩失能的照護服務。彭俊彥說,「文健站現有3位照服員和1位廚工,也為30位部落長輩送餐。」協會還不定期帶領長者做手工藝,每個月1到2次的阿魯巴染,文化體驗和健康照護兼具。
七腳川社後裔 尋根找回族系認同
在花蓮縣吉安鄉,位於中央山脈山腳下的太昌村至福興村,原是阿美族系最大的「七腳川社(Cikasuan)」,在日治時代,族人多達數千人。1907年,日本人為了設置「隘勇線」隔離原住民和漢人住居地區,派七腳川社原民興築、巡邏,但因勞役太重,七腳川社遂聯合太魯閣族發動抗日。日本兵強力鎮壓,造成七腳川社200多人被殺害,土地被沒收,這是阿美族人血淚記憶的「七腳川事件」,倖存的族人則被迫往南遷。
2008年,「七腳川事件」一百週年,文史學者發起口述歷史追尋七腳川社阿美族人系譜,壽農社區山下部落青年才開始認識自己的根源。2017年、2018年連續2年獲得文化部的「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補助,進行七腳川戰役後的系譜重建,和傳統服飾、音樂、舞蹈等再現計畫,讓七腳川社阿美族文化的根源得以傳承。
是文化也是產業 青銀共創原生商機
2018年底阿魯巴染部落手作室成立,部落年輕人和長者們一起共創染工藝,「50%的布染手作,來自部落阿公阿嬤的手。」彭俊彥說,青銀共創出部落的共同價值和回憶。除了擴大推廣阿魯巴柿染工藝,還有植染工藝,開發許多自然植物,例如採用福木的葉子和樹皮、樟木、桃花心木、藍草、紫膠蟲、五倍子,堅持純天然、純手工。
過去阿魯巴手作以市集擺攤為主,一個月一到兩次,範圍擴及全省。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市集銳減,卻意外打開網路電商合作通路,走出一條活路,目前合作的有的5家電商平台;今年以實體店面合作為目標,已簽約的有5家店;還有2家待簽約中。虛實通路,雙管齊下。
另外,壽農協會更打造屬於花蓮七腳川人的文化旅遊,2018年推出的「來去山下住一晚─Cikasoan文化旅遊」獲好遊創意花東Top10遊程設計競賽銅獎。近年來還推出《Cikasuan文化里山體驗》用部落族人當素人演員、說書人,在劇場或林野外,演出「七腳川事件」,兩日遊文化體驗,每人收費3,300元。
透過手作室和文化體驗活動創造收益,把賺來的錢,設置地方關懷基金,以2021年來說,染工藝產業收入上百萬元,扣掉成本創造了36萬元營業毛利,少部分回饋社區建設及祭典活動,大部分將支應未來可能衍生的人力負擔費用。
目前協會人力有6位,其中有5位是回鄉青年,由於申請多元經濟型計畫,今(2022)年營運績效目標也比往年更高。今年合作通路大增,加上行銷策略規劃,產品消化能力越來越多,為穩定庫存,需要更多產品製作人力及行銷企劃人員,預期人力會比去年多出1倍。創造部落文化產業生機後,更能吸引部落年輕人回鄉服務,也能就近照顧長輩,達到雙贏。
除了經濟及社區面的成績,在文化傳承面,壽農社區其實是由橋頭部落、山下部落、三文路部落,3個原民部落社區組成,過去同源於七腳川社阿美族人。協會從系譜溯源,逐步找回部落青年的族群認同,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豐年祭、捕魚祭等傳統文化儀祭;並曾在花蓮原住民部落大學開設傳統技藝課程,由耆老教導族人編織傳統服飾、傳唱阿美族祭歌,以及製作背籃、八卦網、魚簍等,讓瀕臨失傳的文化、工藝永續傳承。
壽農社區發展協會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
部落是大家的,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共同付出心力。
~胡政雄,壽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商業模式

▲壽農部落除了推廣阿魯巴柿染,還有植染工藝,開發許多自然植物,例如採用福木的葉子和樹皮、樟木、桃花心木、藍草、紫膠蟲、五倍子。

▲阿魯巴柿染,是在棉布上放上選擇的圖案膠片,然後用牙刷沾少許珍貴的染劑刷染。柿染工藝是非常自然的工法,未添加任何化學藥劑,染劑回歸土地,不會造成污染。(圖片堤供:壽農社區發展協會)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傅瑋瓊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