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離島偏鄉地區人口外移、老化問題嚴重,從澎湖馬公市中心往東僅4、5公里的興仁社區也不例外。興仁里古名「雙頭掛」,因位於拱北山與獅山之間的低窪地而得名。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春天,出生馬公興仁里的蔡廷蘭進京會試,高中進士,成了澎湖首位也是唯一「開澎進士」。為表光宗耀祖,他在家鄉舊宅旁建了一座進士第,1846年落成至今已176年(曾於2011-2012年間進行修復),也就是現在的「蔡廷蘭進士第」,被譽為「海上科名第一家」。澎湖舊八景詩,即是蔡廷蘭的詩作。
30年前,在一股「想要為社區做點事情」的想法下,興仁社區發展協會的前身「興仁社區理事會」,在創會會長張鑑清推動籌備下,在1993年正式成立「興仁社區發展協會」。回顧協會一路走來,從媽媽教室、志工隊等社區服務工作開始,到第3屆理事長紀快樂,積極參與並大力推動各項社區活動,促使協會組織、功能更加健全活絡;第4屆理事長蔡標任內,更帶協會走出社區,積極推動傳統民俗技藝研習,活耀於馬公市。繼任的第5屆理事長蔡文合,2013年5月於興仁社區活動中心一樓設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與2013年度之「起步型社區營造點」;而在2019年元月交棒給現任理事長蔡志鍐。
以進士第為賣點 發展地方觀光
蔡文合曾讚揚蔡志鍐「做事勤快不囉嗦,為人坦率熱忱又低調」,並且長期扮演社區發展「火車頭」角色,並與另一半「阿妹」共同催生社區營造工作及「蔡廷蘭進士第」的文創藝術與古蹟維護,還成立多元就業及辦理老人營養餐食、健全活動中心、促進社區繁榮、倡導老人身心健康與娛樂等,犧牲奉獻無怨無悔。
蔡志鍐理事長則表示,非常感謝歷任理事長打下良好根基,及社區夥伴熱忱支持協助,讓興仁社區發展相當順遂,目前會員有80多人,包括媽媽教室、八音隊、環保義工隊、據點志工隊等,已有上百位成員參加,在這個全村人口僅約千人出頭的社區,參與率算相當高。
「也因有著勞動部的支持,社區才能日益繁榮。」蔡志鍐補充。興仁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人洪靖雯指出,近年來社區透過勞動部計畫,起先由田野調查以及資源蒐集來找尋產業發展機緣與資源,後續則結合文化局資源,在「蔡廷蘭進士第」做駐點管理及導覽,提高社區曝光度,逐漸帶進人潮。協會則在進士宅第中提供古裝租借服務,使遊客能穿著格格、貴妃、阿哥、王爺等清朝古裝,穿梭在有一個世紀多歷史的清代古宅中。另外,亦在進士宅第中擺設一小賣間,販售些古早味玩意及相關紀念品。
抓周、手作古早味 創造特色
為了進一步槓桿「進士第」,帶動社區產業,協會提供了抓周服務項目,在這個「澎湖海上科名第一家」,為在地的幼苗舉辦傳統儀式—度晬(抓周),來預測寶寶將來所從事的行業,頗受爸媽們歡迎。
協會還積極開發及推動古早味餐食服務。透過在地廚房媽媽的好手藝,讓前來的賓客皆能吃得一手在地好味,如:高麗菜酸炒五花、紅燒石巨排骨、菜豆干排骨湯等,都是澎湖傳統的美味佳餚。期許透過在地的食材與手藝,讓遊客越能記住屬於興仁社區獨特的風土民情。
洪靖雯表示,社區後續更延伸發展了一系列的遊程活動,讓遊客在社區導覽時,不僅能聆聽到社區的發展故事,體驗傳統點心菜繭、雞母狗的手作活動,從視覺、聽覺、味覺、動覺等的五感行銷,加深對興仁社區的印象。
她進一步解釋,菜繭和雞母狗這兩種點心,都是執行2018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才得以研發出來的活動,讓遊客親手製作體驗。菜繭是澎湖冬至吃的在地特色食物,外皮使用蓬萊米與在來米混合的米粹製成,內餡以高麗菜為主;而因澎湖當地冬至要祭祖,若提早把牛、羊、豬、雞殺了,農曆新年就沒得祭祖,於是澎湖人想出用米等材料,做成六畜形象,有些還會染上顏色,成為所謂的雞母狗,拿來當作冬至祭祖、祭天的替代品,所以澎湖冬至不吃湯圓,而是吃菜繭與雞母狗,成了當地特殊的風俗文化。
此外,興仁社區協會還發展出在地特色點心:進士包與小花糕。進士包使用南瓜加米粹融合為外皮,內餡為鹹食;小花糕則是使用在來米加上地瓜揉成外皮、內餡是桑葚醬的甜食。這也是多元就業方案讓社區找出新生的力量。
協會收入成長 還創造25個就業機會
事實上,興仁社區於2013年設立社區關懷據點後,頻頻得獎。包括:2014年澎湖縣空間社區營造銅牌獎、2017年關懷據點金典獎、2020年澎湖縣青青社區營造競賽優選,以及2021年澎湖縣青青社區營造競賽的嘉獎等。
洪靖雯表示,社區自2017年起開始積極發展社區產業至今,已提供就業機會約25人,並輔導進入正式職場約16人,目前全職人員4人,亦培養志工團隊約15人,協助協會活動事項及成為社區專屬導覽員。
其中,在協會進駐「蔡廷蘭進士第」後,來館人數由2017年總計約2,000人,逐年上升至2021年時已突破1萬人。而從2018年11月社區正式推動「抓周」活動開始,預約抓周的組數從該年11-12月的6組寶寶,到2021年全年達到167組寶寶預約,顯示「抓周」活動已逐漸打開知名度,獲得許多在地的好評價。協會藉由舉辦活動、觀光服務及農特產品銷售及遊客消費,所帶來的年營業額,更由2018年時的約30萬元,成長到2021年的120萬元。
興仁社區原本是個澎湖本地人都不熟悉的小社區,卻在歷屆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下,逐步成長茁長。更在協會申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後,將當地百餘年古蹟「蔡廷蘭進士第」納入,使其成為地方特色亮點,成功槓桿出一連串經濟效益,由點開始延伸至線、面,吸引觀光人潮並帶動地方就業與繁榮。
興仁社區發展協會Facebook官網
非常感謝歷任理事長打下良好根基,及社區夥伴熱忱支持協助,以及勞動部的支持,社區才能日益繁榮。
~蔡志鍐,興仁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商業模式

▲興仁社區發展協會在進士宅第中提供古裝租借服務,使遊客能穿著格格、貴妃、阿哥、王爺等清朝古裝,穿梭在有一個世紀多歷史的清代古宅中。

▲菜繭是澎湖冬至吃的在地特色食物,外皮使用蓬萊米與在來米混合的米粹製成,內餡以高麗菜為主。(圖片提供:興仁社區發展協會)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羅桑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