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科技(Agri-Tech)的神奇力量正在貧瘠的山間結出甜美的果實。
2024年暑假,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程,帶領一支40人的親子團隊,深入新竹縣關西鎮金山社區,探索在地景觀、原民歷史並體驗咖啡文化。他們不只是走馬看花聽故事,還戴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眼鏡,下田採收咖啡豆、模擬動手挖礦的場景。
在這3天名為「夏日小學」的活動期間,學員總共上完8堂課,從史地、生物到戲劇不一而足;結業當天再帶著「享受知識、自然與美食的多重饗宴」滿載而歸。
親子團隊體驗挖礦,AR眼鏡派上用場
第一屆充滿新鮮感、實驗味的「夏日小學」風光落幕,但其實背後蘊含強大的科技元素:清華大學的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團隊,結合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潛心運作2年,才讓AR眼鏡、電子鼻(一種用於檢測氣味的設備)這些必要的基礎設備到位。
從1950年代起,馬武督部落便是一座灰石礦場,長期炸山挖礦的結果是耗盡地力生態,經過居民長期抗爭,終於確定關礦。新竹縣關西鎮金山社區發展協會在停礦後,積極發展獨特的社區產業,投入咖啡栽培與加工,創造就業機會,並吸引青年返鄉活化社區也活絡在地經濟,帶動自然生態永續與咖啡觀光產業經營。
2020年啟動、隔年正式成立的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算是金山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努力而成的事業體,顧名思義,成立宗旨就是要深耕咖啡產業。不過在這之前,金山社區居民的收入來源是水泥大廠的礦區租金和柑橘。
金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發淦回顧,十多年前里民聯手抵抗水泥大廠復礦重啟開挖,但激情過後,「照顧好當地人生計」的現實問題接踵而至,特別是連柑橘收入都日益慘淡。
「我們最風光時期每天都有卡車等在果園外頭,一裝滿就開往高雄。」林發淦解釋,「雖然海梨柑小顆,但甜度很高。」但如今因為人工成本昂貴,柑橘園驟減。
但這些勤奮的農民閒不下來,以張新榮、羅政宏為首的老人家抱著玩票心態改種茶花,然後引進咖啡豆,每次碰到面就開始分享心得、互相討教。羅政宏是前任協會理事長,對家鄉有很大的使命感,長年思考如何充分落實「社區營造」以造福地方。
搶占國民飲料市場,打造自有品牌
由於咖啡不需要噴灑農藥,可以鼓勵社員使用有機耕作對土地友善。而且不同於一般密集噴灑農藥的農戶,採收期集中15天內做完,就得雇用臨時工幫忙,有機戶採收期長達4個月,人力成本大減;更重要的是,自從阿里山、雲林古坑做出名號,咖啡已成為國民飲料。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 2021 年共消費 72.5 萬包咖啡(每包 60kg),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 28.5 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 122 杯,自 2018 年起每年增加 1.6%。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積極牽線專家開班授課、接洽政府挹注輔導資源,更延攬人才打造自有品牌的三級產業基礎。
2020年,金山社區發展協會向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申請到3年期「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進用中高齡族群、18歲輟學生和從台中返鄉的原住民等5名人員,共同扛起咖啡館營運及行銷的業務。
林發淦坦承,雖然所有人熱情滿點,但碰上Covid-19疫情那3年等於是在蹲馬步。「員工天天打電話洽詢咖啡廳試賣意願、邀請學校帶隊參訪,也設計產品包裝和行銷計畫,但缺乏一定專業程度,執行成果相對落後。」直到2021年3月放手舉辦咖啡節,終於找到突圍關鍵。
導入智慧科技,不輸高海拔地區產品
第一步就是從源頭把關品質。為了成立合作社而辭去上市公司資訊主管一職的合作社理事主席宋明光不諱言,金山社區海拔不夠高,種不出阿里山等級的咖啡豆,因此合作社強打「友善耕作」主張,並獲得全體咖啡農力挺。
第二步,發揮科學腦、強人脈。找上清大教授黃能富、王俊程協助,一邊建置生產線管理的數據化工程,例如導入電子鼻即時監測發酵酸度數據,以科技精準監控咖啡的酸度;另一邊則串聯USR團隊,實驗結合永續旅遊和創新教育的模式。
「以前咖啡農都是『憑經驗』判斷,但是我們先天地理條件不足,後天產業經驗又不夠,導入智慧科技才能趕上。」宋明光說,「電子鼻輔助咖啡厭氧發酵,控制酸鹼值、溫度、溼度等變數,穩定品質。」結果是,2022年馬武督在關西鎮公所舉辦的杯測會中從前一年的70多分上衝至83.9分,「不輸高海拔地區所產的咖啡。」2024年,合作社爭取到新一輪的3年期「多元培力就業計畫」。
科農之路產值創高,將可創造更多職缺
金山社區踏上產業轉型之路,10多年來已繳出具體成績單。宋明光展望未來,2025年產值預計可達2,000萬元,扣除承諾咖啡農的1,200萬元成本,剩下的800萬元足以用來創造8至10個職缺,實現地方創生、並吸引樂意擁抱科技改造家鄉的科農。「眼前至少就有1-2名清大學生自告奮勇了。」
「當今的九份是觀光熱點,但從廢棄礦區到旅遊勝地,其實歷經40年沒落。」宋明光說,「我們不想陷入同樣的困境,自力改造一開始就善用政府、民間的外部資源。」這是合作社實現本業收入超過50%、導覽與課程近20%,政府補助則不到1/3的目標,未來自力經營、自給自足「值得期待」。
關西鎮金山社區發展協會品牌-臉書官網
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官網
陳玉霞:即使旅客只是一日遊,都是雙贏
1973年次的陳玉霞是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的專案經理,自嘲是職場的「逃兵」:當了20多年的老師,也曾在消防局工作,最後是強烈想要給4隻毛小孩更溫暖的家,選擇辭職,回到半山的金山社區,堅定當個「有機農」。
從不喝咖啡、到了解咖啡,從產地種植到沖泡一杯咖啡的陳玉霞,挑選進用人員的標準是「零經驗」,儘管可能會事倍功半,但這樣才能以開放心胸跟進變化。打造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的產業願景是漫長的戰役,但是只要對地方好,「即使只是一日遊,都是雙贏。」(林穎成 攝影)

▲「夏日小學」三天兩夜的親子營隊,探索馬武督部落景觀、原民歷史並體驗咖啡文化,收穫滿滿。(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提供)

▲「夏日小學」親子合作濾茶,寓教於樂。(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提供)

▲小朋友從實際的揉茶操作中,體驗農務。(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提供)

▲從昔日的礦場轉型為咖啡園區,金山社區發展協會賦予馬武督部落新風貎。(林穎成攝影)
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