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花生的自給率高達87%,其中雲林縣就占了8成,崙內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許擇和提到,附近還有虎尾、元長、北港在種,不過就屬土庫鎮最適合種花生,而且花生糖的口味也很不一樣喔!根據地方人士統計,崙內地區有超過30間製作花生糖的店家。除了一般傳統的口味,有業者調整配方減糖以順應健康需求,更意想不到的是還有特殊的香菜口味花生糖,供消費者嘗鮮。
投身社區事務的他,過去可是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社區經營這條路一旦走了,就要堅持走下去,需要很大的決心。」許擇和內心滿是掙扎,他知道要凝聚向心力讓社區更好,需要經費與人才,於是開始留意社區營造的相關資訊,積極找尋有經驗的人士請益,並且決心扛起「社區總幹事」的重擔,大刀闊斧改造崙內社區。
推廣社福行銷農產,一步一步到位
2008年許擇和成為第四任協會總幹事之後,選擇參與農委會(現為農業部)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運用資源做人才培力與社區營造來凝聚共識,老、中、青三代全體動員參與培訓課程,才發覺原來崙內里人才濟濟。社區向心力與人才都到位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許擇和想到,可以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將在地人才與地方產業對接,他說:「看了資料覺得可以姑且一試,但實在寫得一塌糊塗。」所幸修正計畫書之後,2014年順利申請到「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這一次的計畫首重社會福利的推廣,許擇和挹注人力開設中央廚房「阿嬤ㄟ灶腳」,種植自耕自收的有機蔬菜,提供弱勢居民愛心餐和便當外送的服務。
辦市集賣花生,每季營收百萬元
2022年,協會再次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則是聚焦在農產加工計畫,尤其是花生糖系列商品。許澤和分享道,社區以前有農會家政班針對「如何製作花生糖」授課,學成之後就獨立接單製作並銷售。而在土庫鎮,有超過30家製作花生糖的業者。資源已經有了,未來重點就在:如何異軍突起創造差異化,讓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
為此,協會在花生糖的調味研發可謂煞費苦心,陸續開發出經典原味、蔓越莓、米香三種口味,滿足大眾喜歡嚐鮮的消費行為。
許澤和認為,內裝有推陳出新的新風味,外裝也要有吸睛並融合農村印象的商品包裝。「其他店家為了要節省成本,使用塑膠夾鏈袋、貼紙來做包裝,但外觀上就少了精緻度與在地特色。」因此崙內社區發展協會出產的花生糖,不用市售公版的包裝袋,而是量身定制外包裝與禮盒組,拉抬產品質感讓視覺形象加分,結果,引起其他店家重新審視自家的商品,注重品牌傳遞的第一印象,紛紛跟進改變產品包裝。
至於展售平台,除了有協會的社群平台與官網,每年舉辦的土庫花生節、土庫櫻花季與各大市集活動,都是讓商品行銷曝光刺激買氣的管道。綜觀成果,近兩年每季都有破百萬元收入, 預期效益皆超過85%以上。
結合食農和觀光,打造永續產業鏈
雖然是穩定中求進步,看似完美的結果背後,許擇和面臨到人員流動快速的難題。他無奈地說,花生糖需要人力做品質管控,確保消費者收到的是安心、健康的商品。為降低人才流失的機率,須找出問題核心,建立有效的團隊溝通模式,勢在必行。同時,許擇和也在思考協會今後的發展規畫,現在已經有中央廚房與農產加工的實戰經驗,將來則將朝向友善土地的方向前進,持續研發菌種,來取代農藥與化肥。
未來的崙內社區,期盼打造結合食農、觀光、永續的價值鏈,帶動在地產業發展,提升居民的經濟水準和生活品質,共同為雲林在地產業轉型發展注入新活水,創造新的經濟動能與正向循環。
崙內社區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吳盈蓁:得到長輩的認同,做事更有動力
擁有會計專業的雲林囡仔吳盈蓁,原本打算在大學畢業之後報考公職,後來因協會原任專案經理離職,吳盈蓁幸運補上職缺,至今已兩年。過去曾是協會培養的青年志工,對家鄉事務再熟悉不過了。
但是在職場表現上,自認要加強行銷技能,配合勞動部的教育訓練讓她受益良多。「我覺得在做社區事務,真的要有人認同,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吳盈蓁很高興崙內社區的長輩很支持,聽到正面的讚許讓,更讓她認為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Lisin Icyang攝影)
![]() | ![]() |
▲主照:花生節體驗農村樂,親子一起下田採花生。(雲林縣土庫鎮崙內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辛苦種植的花生,每一顆都有土地的溫度。(Lisin Icyang攝影)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Lisin Icyang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