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曬得黝黑的王春森一開口就自稱「山上孩子」,夥伴戲稱他「山大王」,鄉親則喊他森哥。「我對山有感情,小時候整座山就是我們兄弟姊妹的遊樂場,到處有殼斗科橡實果可以摘。」話鋒一轉接著說,「林木是臺灣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材料,但長期缺乏照料,現在滿山是雜草,不見果樹,因為都被爬藤植物勒死了!」尤其臺灣特有種小西氏石櫟,更是他小時候和松鼠搶食的天然零嘴呢!
事實上,1970年次的王春森真是離不開山的「台版原住民」,從名字、念書到就業都是和土地相關的領域。出生在臺中縣新社鄉頭嵙山,讀的是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2000年併為國立嘉義大學),畢業後致力改良蘭花,自力開發的「春石斛」品種,1997年榮獲全國大賽冠軍,2年後更拿下神農獎。
當年,他意氣風發轉赴中國開疆闢土,直到2017年得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任局長林華慶宣示改革決心,王春森也意識回家的時機到了。
他發現「當時的局長是一位願意傾聽民意、捲起袖子改革的局長,」「也很清楚十幾年來的荒林、禁伐政策對環境有害,是有勇氣對抗反對聲浪的官員。」因此,王春森隔年集合近65位相關業者,成立有限責任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致力將這間全臺第一家林業生產合作社打造成復興林業的現代先鋒。
借政府計畫挹注人力,同步造林、種香菇
住民及原住民可以留在原鄉註1年來,他們的成績已逐步被看見,並曾有5縣市淺山居民前來觀摩學習。他期望:「淺山7
全面解決山間居民生計只是合作社的願景之一,老農照護、生態保育和產業發展也要納入考量,為此,他積極參與各種相關計畫或組織,比如社會創新平台、林業永續多元輔導方案等,更尋找串聯民間力量的契機。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成立初期結識有活動行銷規畫經驗的朱麗娟,兩人意氣相投,朱麗娟因此投入合作社擔任總監。2020年,他們聽從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建議,申請
健康森林「更新造林的工作重點在於重建
永續發展香菇產業部分,王春森說,「相對於太空包香菇,年供應量高達1.2億公斤,半人工栽植段木香菇長得慢、產量少,但他們撿拾各種雜木屑種植接菌,既能減少砍伐,又能回收農廢的循環農業。」
註1 泛指
高年級實習生,銀髮族成為山林生力軍
此後2年,這對搭檔邊做邊學玩出心得,於是拓展業務,陸續開辦微型工業產業培力計畫、成立第一座以森林為基礎的「頭嵙山森活樂校社會基地」,以及「高年級實習生培力計畫」,也實驗更多林下經濟的可能性,像擺攤銷售、食農教育和產製精油、純露等。
由於業績連年達標,合作社第3年分配到「史上最高」的7名員額。朱麗娟分享管理合作社多元團隊的原則:「來自平地的員工,要有走入山林當成是在玩,不是在工作的心態;原本就在山裡的員工,則鼓勵他們敞開心胸,接觸更多外界的人事物。」她啟動「高年級實習生培力計畫」,召募銀髮族上山學習山林專業知識、投入社區宣導友善山林事務,就是運用這套思維運作。
放手讓員工單飛,靠ESG概念跨足百貨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王春森和朱麗娟也認為,
2024年,合作社申請到「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中的「相對補助型」方案,不僅意味著進用、留用人員要加倍,也必須扛起營利責任。王春森說,擺攤銷售成為重點工作,但參與擺攤的效益卻不高。朱麗娟在此時發揮行銷專長,以ESG概念成功說服豐原太平洋百貨公司,將最夯的「耶誕節+跨年」檔期,整個特賣樓層提供給臺中林業來推廣銷售。在此同時,也跟進臺中市政府農業局推廣計畫,橫向鏈結重新裝修的國道臺中清水服務區,產品在11月上櫃「尋味臺中」銷售。至於未來,王春森表示,已和包括宜蘭縣原住民產銷合作社、草嶺石壁森林綠療癒基地,以及位於雲林縣古坑鄉、南投縣竹山鎮等共 5家機構談妥,將協助他們規畫造林、行銷的業務。「這只是起步。我們同時要成立全國總會,每年輔導5至7家合作社,「致力把復興林業當作終極目標,創造30萬至40萬個職缺是必然的附加價值,長期來說,所有人都受惠。」
台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臉書專頁
黃姵真:感恩許多幫助,反饋協助弱勢
跟在朱麗娟身旁的黃姵真,無論接到什麼指示總是笑咪咪地執行。1996年次的她,高中打籃球傷到頭部,被迫輟學,在家一待就是6年,之後在朱麗娟的鼓勵下考過高中同等學歷,也成功考上靜宜大學法律系,2023年畢業後不久就加入合作社。
黃姵真說,來到合作社的動機是想要回饋受過的許多幫助,當初大學選系時,老師就曾提醒她,如果不知道要選擇什麼科系,就從未來可以回饋社會的方向思考。近一年來和一群熱血同事合力投入偏鄉就業、就學和環境保護等社會工作,她說,自己做了一個對的選擇。(林穎成 攝影)

▲主圖:高年級生共同參與社區營造,是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的一大特點。(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提供)

▲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在理事主席王春森親力為,鄉親都喊他「森哥」。(臺中市林業生產合作社提供)

▲前專案經理黃文劭(右)教導攀樹技巧,創業之路樂在其中。(林穎成 攝影)

▲原鄉生活體驗活動,幫部落居民解決生計問題。(林穎成 攝影)

▲總監朱麗娟(右4)創立高年級實習生培力計畫,召募銀髮族投入社區宣導友善山林事務。(林穎成 攝影)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