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巴西建築師Joao Suplicy從工地帶回一塊破天窗,第二天早上發現壓在天窗下的草枯死了。Joao突發奇想,研發出一種脫水器,拿新鮮香蕉測試。幾天後香蕉脫水,卻保留甜美的口感,而且可以保存好幾個月。從此脫水香蕉成了Suplicy家族的家傳美味。
1990年代中期,Joao的兒子Caue Suplicy開啟鐵人三項的職業生涯。當時針對運動員製造食品的廠商不多,Caue想,何不拿香蕉乾當營養補給品呢?他曾與其他選手分享自家的香蕉乾,大受歡迎,Caue也敏銳地看出商機:許多巴西小吃已逐漸打入美國市場,為什麼不把自己童年最愛的零食也帶到美國?
與拉美農民合作,醜食物變黃金
遷居加州後,Caue認識了Matt Clifford和Nik Ingersoll,三人發現美國人十分喜愛香蕉,一年消費全球香蕉產量的25%。Caue的生意點子看來更有機會了,因此三人在2012年共同創辦了Barnana。
為了尋覓可合作的農民,他們足跡踏遍秘魯、墨西哥、厄瓜多。過程中,Caue目睹許多過熟、大小不均或形狀奇怪的香蕉被丟棄。只因為香蕉容易腐爛,中間商往往故意壓低這些次級品的收購價格,許多蕉農寧可丟棄也不倒貼運費,丟棄數量竟高達產量的20%。
為了扭轉這個循環,Barnana決心「升級再造」(見小辭典)這些市場看不上眼的優質水果。「我們決定付更多錢買下這些醜香蕉,讓農民可以用公平的價格直接進入全球食品市場,」Caue Suplicy說。
Barnana產品包裝袋上總有一隻調皮搗蛋的蜘蛛猴Nana。蜘蛛猴生長在中南美洲叢林,牠們沒有拇指,被人們認為「不完美」,背後正隱含著Barnana的價值主張。
除了香蕉之外,Barnana也發掘出芭蕉的潛力。2018年起,Barnana已促使農民擴大芭蕉種植面積。不僅是果實,眾人眼中視為廢棄物的廢料,Barnana也不浪費。Nik Ingersoll說:「我們創造了一個系統,將香蕉皮烘乾再壓成顆粒,可以作為烤箱的能源。」
| 小辭典>升級再造(upcycling) |
讓1,500位在地小農收入大增三倍
就這樣,Barnana為農民架起「從農場到貨架」(farm-to-shelf)的橋梁—Barnana以高於行情30%的溢價向小農收購香蕉,製成果乾,將產品帶到美國超市的貨架上。截至2023年,Barnana在亞馬遜地區的合作小農已擴展到1,500人,這些農民有許多是當地的原住民,其中40%是女性。而與Barnana合作,讓當地農戶家庭每月收入從80美元躍升至350美元,足足增加三倍多。
Barnana還幫助村莊獲得清潔的水源,協助他們建立社區。而Barnana支持當地農業的作法也為地方生態帶來影響,包括可防止森林砍伐、抑制入侵物種,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附加價值。而農民擁有可靠的收入,也可以減少人口外流現象。
Barnana自2016年起取得B型企業認證(見小辭典),強調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及培訓有機農業、再生農法和女性賦權,協助農民貸款,在Barnana協助下,當地經認證的有機農田已增加三倍。Barnana也為現有的32位員工提供免費的醫療保障。
目前,Barnana已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天然食品品牌之一,十多種產品在美國、日本、加拿大超過2萬家零售店銷售,包括全美最大有機食品與天然食品零售商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星巴克以及好市多等。2021年起還於厄瓜多購置自有工廠,強化供應鏈掌控力與品質管理。2024年其營收達468萬美元(約合台幣1.4億元)。
| 小辭典>B型企業認證(B Corp Certification) |
醜食材再利用,創意變生意
食物浪費是全球供應鏈裡一個重要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9年的報告,全球每年有14%食物在採收甚至送到店鋪前便被丟棄或浪費掉。家庭、餐廳與商店又會丟棄掉大約17%食物。而根據我國政府單位統計,2021年國內廚餘數量逾48萬多噸,這些數字已逐漸喚起各界的重視。
2016年,楊七喜在台中市成立社區剩食廚房,回收市場上滯銷的醜蔬果,以自由定價的方式在社區供餐。這個理念持續發展成為「明日餐桌環境廚房」,至今已回收63萬公斤醜蔬果、造福75,800人次享用永續食品,活動的觸角也伸向無家者,截至目前共送出3,200個暖心續食便當,舉辦45場無家者餐宴。
台灣的格外農品公司專門採購風味仍佳的醜水果(格外品),與食品廠技術合作,製作成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沖泡果茶醬,可沖泡飲用,也可當果醬。新創公司「花田喜彘」,則特別向農民收購當季過剩、賣相不佳的醜蔬果當成豬飼料,讓醜蔬果也能發揮應有的價值。
他們與Barnana一樣,致力於將過剩或有瑕疵的食品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透過經濟與社會支持,為弱勢團體提供溫飽,或讓被遺忘的食物重新被看見。創意與善意加乘的結果,讓食物成為一股改變的力量,為世界傳遞希望。
Barnana透過建立永續農業供應鏈,有效帶動當地勞動力的成長與轉型。僅僅只是減少浪費,就讓農民的收入得以大幅提升,顯著改善生活條件。穩定的收入不僅強化了在地就業的吸引力,強化在地就業結構,也減少村莊的人口外流。這項模式顯示,這不只是企業的成長模式,更是落實勞動力培育與地方創生的實踐。
Barnana 官方網站
沒有什麼比建立一家有益於社會、並與自己內心價值觀一致的企業更令人滿足。
—Caue Suplicy, Barnana創辦人
得獎年份項目或榮譽紀錄:
2016年 富比世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Forbes 30 Under 30)
2016年 獲B型企業認證
2018年 iF設計獎
2020年Mindful獎最佳能量產品獎
專家點評劉子琦
香蕉格外品組成了香蕉共和國
Caue Suplicy處理大量香蕉格外品的解方是建立在果乾產品可以從「農場到貨架」的行銷拉力上。經由銷售端的購買與消費力道,順勢往厄瓜多爾、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等國家的小農生產方整合、鼓勵友善耕作農法。一方面,以高於市價收購不合規定就不被裝箱運送的鮮蕉;一方面鼓勵小農以有機方式種蕉、取得認證,形成有機價格的收入基礎。公司端則專心行銷提供高營養、有機香蕉的三重價值—照顧農民、友善土地、提供健康食品。Barnana公司,讓蕉農生產更有效率、食物系統更具永續發展特性。循環農業人人關心,作法巧妙各有不同。(作者為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審查委員)

▲Barnana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天然食品品牌之一,在全美許多大型通路超市上架,年營收達上億元新台幣。(達志影像)

▲Barnana以高於行情30%的溢價向小農收購香蕉,合作小農已擴展到1,500人,農戶家庭每月收入增加達三倍多。(達志影像)

▲醜蔬果營養價值並不減,經過「升級再造」,價值反而更高。(達志影像)

▲商模圖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汪曉嵐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