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的阿里山,一場午後雷陣雨方歇,山嵐順著達娜伊谷谷地緩緩下沉。山美部落的族人走在護魚步道上,腳步輕盈,像是對達娜伊谷溪裡魚群的敬意。這裡曾在2024年凱米颱風過境後全面封閉7個月,如今,魚群已逐漸回游。不是靠水泥修復,而是靠著族人守護,順著自然的節奏,讓河自己療癒。
2024年,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榮獲第三屆嘉義縣金牌農村銀牌獎,肯定其在文化保存、產業創新與社區經濟等面向的綜合表現,尤其在推動漁獵文化體驗、水上餐廳、鯝魚節等具在地特色的行動上,獲得評審高度肯定。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一個由鄒族族人組成的在地組織,自1994年成立以來,就不斷在守護與重建之間來回穿梭。
2004年,協會進一步成立「保證責任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合作社」,實踐互助合作與自給自足的精神,作為部落發展長遠的規劃基礎。部落逐漸從生態保育擴展到文化推廣與青年就業議題。八八風災之後,2010年申請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開始公私協力的部落永續就業行動。
十多年來,他們以部落為核心,一步步打造出以漁獵文化為主軸的體驗場域,逐步走出一條結合文化、產業與就業的轉型之路。
規劃漁獵體驗,是硬體營造,更是文化重建
對山美部落而言,達娜伊谷溪不只是地景,更是一部活的部落史。早在1989年,族人便主動發起封溪護魚行動,並於1995年成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成為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族自主管理的自然保育場域。這段歷史不只是環境運動的先聲,更為後來的文化場域重建奠定基礎。
「這條河,牽動我們的故事。」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詩韻望著溪水,語氣平靜地說。她與協會團隊近年來支持陪伴部落青年築夢,協力修繕一處廢棄露營,邀請部落長輩與青年一同動手,以鄒族傳統建築工法搭建獵寮、魚簍展示區與森林導覽路線,發展出以「河川的技藝」為主題的體驗遊程。
這不只是硬體營造,更是一種文化重建。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支持,協會延聘在地青年參與文化導覽與漁獵體驗設計,創造穩定工作機會,也讓鄒族知識有了新的傳播載體。
「以前阿公會教我們怎麼看魚走的水紋、用什麼季節織網,現在我們把這些經驗變成一套課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位導覽員分享道。他原本在都市工作,如今成了文化基地的專任人員。
山美部落於2020年推出「水上餐廳」體驗活動,讓遊客在溪水中享用鄒族風味料理,並參與竹杯 DIY、鄒族樂舞展演等文化體驗,展現部落文化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我們希望這不只是一個觀光景點,而是學習環境與文化的場域。」楊詩韻說。文化,不只是存在於祭典時刻,更該回到日常語言、食物與手作中。協會也同步開發以魚類意象為主題的文創商品,比如印有鄒語SAVIRI(鯝魚)的T-shirt、手工皂、鯝魚陶杯,進駐部落展售空間,拓展收入來源。
據統計,協會平均每年創造約5至8個在地就業機會(含導覽、接待、商品設計與維護人員),年度營收亦逐年成長,其中多數來自文化體驗課程與商品銷售。
回應變局,著力於文化傳承與部落韌性的再部署
2024年7月,凱米颱風重創阿里山,山美護魚步道多處崩塌,通行中斷達7個月,整個文化基地幾乎全面停擺。協會沒有急於修築硬體,而是選擇與自然共處——在族人持續觀察與等待下,魚群在翌年春天自然洄游。
災後,協會轉向加強風險管理與氣候教育,並逐步將活動重心擴展至非實體場域,推出季節限定的「魚之學」教案、魚類圖鑑小卡等產品,讓文化超越空間限制,持續傳遞。
面對未來,「我們現在最急迫的,是如何將散佚的知識留下來。」楊詩韻說。她指出,部落中過去負責儀式、占卜與祝禱的巫師,如今難尋接班人面臨傳承的危機,而傳統家屋的建造方式、文化記憶,也因長輩凋零正快速流失。協會目前正著手蒐集耆老的影像與訪談紀錄,也希望能透過建置資料庫與教材教具的方式,讓這些文化得以系統化保存與傳承。
另一方面,在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雙重壓力下,協會也思考如何更有效運用部落裡的「閒置人力」,包括長者、婦女與中高齡族群,「讓他們在遊程、接待、文化導覽上成為資源,讓參與的每一份力都是部落持續運作的一環。」
除了文化保存與人力調度,楊詩韻也直言,經營與管理是目前協會最薄弱的一環。「我們過去很多計畫是靠熱情與責任感撐起來的,但這樣的做法已經難以因應長遠發展。」她說。近年來,隨著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長期輔導與資源投入,協會開始建立團隊分工的制度,培育部落青年承擔專業任務,並朝向組織化經營邁進。她指出,協會下一步要強化的是制度與組織,包括財務規劃、行銷策略與內部協作流程。「唯有讓協會變得穩健,文化的工作才能延續下去。」
楊詩韻表示,協會雖然行動不急躁,但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已有明確的共識與步調。從一條河開始,山美族人學會等待、學會調整,也學會讓文化不只是傳承,而是持續生長的力量。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陳后閔 用行銷專長串起教育、旅遊與部落文化傳承
陳后閔原從事美容業,有自己的工作室;2022年決定搬遷到夫家的故鄉山美部落,希望讓孩子在原鄉社區就學、接觸族語與文化。透過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加入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擔任專案經理。
她目前負責「鯝事起源」遊程的企劃與行銷,將鄒族的漁獵文化轉化為結合導覽、教學與創意活動的體驗課程。「雖然和之前的工作性質不同,但都是面對人的工作,同樣是解決問題、整合資源、行銷產品。」她說。
這份工作讓她最有成就感的,是每年固定從海外返台參加的遊客與學員、配合教育機構的戶外課程,以及以部落為主題的客製遊程,這讓她看到,文化也能成為一份穩定又有價值的工作。

▲1995年成立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是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族自主管理的自然保育場域。(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提供,莊信然攝)
![]() | ![]() |
▲達娜伊谷風景秀麗,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但協會希望這不是一個觀光景點,而是學習的場域。(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提供,莊信然攝)

▲遊程中的「水上餐廳」讓遊客邊欣賞溪谷風光,邊泡在水中享用鄒族美食,獨特體驗,絕無僅有!(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提供,莊信然攝)
![]() | ![]() |
▲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詩韻尊重大自然的步調,守護部落穩健發展。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