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社團法人屏東縣社會福利聯盟成立滿15年,這家因應災難而生的社會企業堪稱「吃出一片天」代言人。創辦人兼執行長張淞貿說,當年淨挑別人不想做的事切入,卻成就幾項特殊紀錄,儼然「食安社企」代表。
2009年,八八水災重創南部,屏東縣更是總雨量最高地區。災難發生前一年,屏東社福就已進入籌組階段,此時便在時任縣政府社會處處長倪榮春推動下迅速成立,協助重建生活,其中的重點工作是聯合21里成立的中央廚房。
浩劫過後百廢待舉,張淞貿選擇從「吃」出發的原因是,社工員在訪視服務時看到,偏鄉長者原本就已省吃儉用,災後更萌生不要給人添麻煩的虧欠感,不僅是一餐分好幾頓或重複加熱,甚至日益蝸居在家。他想把「吃飽就好」扭轉成「吃對才好」,進而恢復生活秩序感。
15年來,社福聯盟負責管理中央廚房、規劃送餐服務網絡、招募志工及廚房員工,將服務範圍擴及7個鄉鎮。目前日服務量能達近600餐次,全年服務超過16萬餐次高齡長者,以及5,000餐次公益送餐服務。受益者尚包括送餐志工,社福聯盟每年自盈餘中提撥100萬元,作為送餐志工每送一個便當可獲25元交通津貼,讓不便外出全職工作的弱勢族群能有穩定收入。由於執行到位,屏東社福在2011年、2012年就曾獲內政部生活重建評鑑優等。
確保食安 溯源把關食材農藥殘留
這時張淞貿也察覺到業務的破口,其中之一是食品安全顧慮,像是塑化劑汙染、使用過期原料等。屏東社福的服務對象都是老人家,這個問題更值得嚴正因應,於是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增加人力用來往上溯源整合小農的作物,從頭把關品質。
從2012年申請「3年期社會型計畫」,獲准進用6名員額起,屏東社福聯盟陸續拿到「3年期經濟型計畫」及「1年期相對補助型計畫」。社福聯盟更大刀闊斧制定並執行全套解決方案。
第一步是優先使用在地食材,多元就業夥伴一邊負責走訪小農洽談合作,目前已有近300名農民簽署合作意向。社福聯盟採購原則是以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的拍賣價加10%為收購價,並建置共同採購平台、鼓勵其他同業夥伴加入,共創三贏市場。
再來是農藥檢驗。張淞貿回憶,2021年轉向「培力就業計畫」的關鍵任務是導入農業部技術,設置一座社區型農藥殘留快速檢驗站,但這一關阻力大增,「小農嫌麻煩,很抗拒。」所幸,他延攬善於協調的專案經理人于延龍,帶領培力夥伴和儀器下田找小農溝通,然後就地檢驗。如今農藥檢驗做出名聲,服務對象拓展至果農,甚至遠至嘉義縣的茶農。也從2015年到2024年度連續獲頒屏東縣優良餐飲衛生管理分級評核「優」級獎章。
截至2025年,「培力就業計畫」進用了8名人員,張淞貿推崇從行銷企劃轉計畫管理,現為專案統籌的于延龍,他發揮創新精神,除了打造「享幸福行動餐車」,巡迴全縣社區,把營養宣導、農藥檢測、食材料理等食農教育概念直送長輩面前,更導入科技送餐預約配送整合系統,優化訂餐、送餐效率,更藉由志工與獨居長者互動,為相關社福機構提供參考資訊。
延伸送餐服務:鼓勵老人參與社會
張淞貿再三強調,送餐是屏東社福聯盟的核心事業,第一線送餐志工15年來回報的異常狀況則有如激發全新需求的引線,讓他和培力團隊成員從及時解決問題出發,繼而腦力激盪開展加值業務,最終是「發揮由下而上的社區力量,展延為一套圍繞著餐食延伸的社區福利服務網絡。」
以2025年啟動的退休再就業計畫「銀髮生活達人」為例,他說,送餐志工觀察到的最常見狀況就是,客戶退休後與外界的回應越來越簡短,而且語氣消沉、態度消極,「無論是獨居或老老照護的伴侶,孤獨感幾乎是所有老人家身心健康的最大威脅。」
於是他們屢屢對外請益,最終是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攜手,合力推展藉由活用長者技能資產,提升社會參與度的計畫,一邊請協力外包夥伴建構媒合平台,另一邊召集身懷手藝或專業知識的訂餐客戶,擔任解決生活中疑難雜症的「工具人」。
遊戲規則是,退休長者訂購送餐服務沒問題,但相對要同意為社區做出一點貢獻。他舉例:「屏東縣政府為失能者提供到宅沐浴服務,我們就請理髮師客戶跟車幫忙修容。一次大約是2小時,不會成為負擔。」截至2025年4月已召募18位達人,涵蓋退休的水電工、理髮師和教師等。
將基本的日常餐食支援服務,加值轉化並定位成配合地方政策導向的保健醫療面向,連帶推廣社區活動,甚至開發區域商機等社會機能,正是張淞貿自我期許的社會影響力。為此,他打從「培力就業計畫」第一年就責成每一名培力夥伴都要考取農藥殘留檢驗證照,更鼓勵追加照護員或營養師等資格。
更重要的是,他樂觀看待他們累積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後,隨時可能受到其他企業青睞,順勢轉換到一般職場的現實,因為「培力就是要重建失業者的自信心,一旦他們有機會發揮所學,進而複製成功經驗、擴散影響力,對整體產業和社會來說都是好事。」
屏東縣社會福利聯盟-臉書官網
于延龍 返鄉發揮所長,鼓勵夥伴學習精進
專案經理人于延龍堪稱「培力就業計畫」賦能地方組織、激發社會創新的代表。他高中畢業就進入休閒娛樂產業,長年歷練行銷企劃、主持活動等職務,甚至曾經從無到有打造出政府評選為「優良」的製藥業觀光工廠。
2019年,他應張淞貿之邀返鄉, 帶領培力團隊將「食在幸福.樂齡友善食堂」打造成兼具公益、營利與教育功能的平台。至今,屏東社福聯盟不僅營收、服務人次倍增,更發揮「培力就業計畫」的精神,激勵進用人員考取檢驗證照人數領先全國,證明了商業智慧與社會關懷可以完美融合,個人也能在此找到實踐理想的途徑。

▲屏東社福聯盟受惠「培力就業計畫」,進用8名人員,還打造「享幸福行動餐車」,做營養教育、農藥檢測、食材料理等食農教育。
![]() | ![]() |
▲15年來,屏東社福聯盟負責管理中央廚房、規劃送餐服務網絡,服務擴及7鄉鎮,全年提供超過16萬餐次。

▲屏東社福聯盟設置農藥殘留快速檢驗站,由培力夥伴帶著檢驗儀器到農地就地檢驗,如今累積信任名聲。

▲屏東縣社會福利聯盟創辦人兼執行長張淞貿,總能發現問題、大膽創新,設置社區型農藥殘留快速檢驗站、打造行動餐車,最近又推出退休人士再就業計畫。(屏東縣社會福利聯盟提供)
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