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官田的大崎村,過去是個空間閒置、人口外移的偏鄉聚落。2007年起,來自南藝大的建築師生進駐,開始推動社區營造。林建叡就是那一代學生之一。2011年,他和師長、同學一起幫社區蓋了一間兒童圖書館,也為社區募來了近百萬元營運經費。 這段經驗雖以行動踏實展開,卻在後續推進上遭遇瓶頸。「改建後如何活化經營」,成了林建叡留下來的理由。
他開始思考:「如果只是做完一場活動,空間就空掉,那意義不大。」 那次經驗讓他明白,場域的生命力不只來自設計,而是來自「每天怎麼被使用」,從那之後,他選擇駐點深耕,把營運與教育當作核心,展開另一段更長的實驗,打造「大崎村落創藝基地」。
轉型:打造「玩中學、學中玩」的體驗空間
14年前,林建叡踏入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村落。他沒有想過要成為地方救世主,只想找個空間,讓藝術和建築能夠自在生長。他們開始動手,把村裡那些閒置許久的房舍,一間間翻新、改造,漸漸注入活潑與溫暖的靈魂。他笑說:「當初只是想讓空間重新活起來,沒想到卻一不小心變成孩子們的遊戲島。」
特別是在2019至2023年間,協會陸續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的支持,可進用6名員額,夥伴們不僅完成空間的初步建置,更成功找到自身獨特的定位,逐漸摸索出以「玩中學、學中玩」為主軸的獨特教育模式。慢慢地,村落迎來了全新的生機,來自全台各地的孩子開始蜂擁而至。到了2024年暑假,參與學生超過3,500人,寒假則有約500人到訪。
林建叡說,「我們的專業在空間的硬體改造,真的是做著做著,才意識到原來『學習與玩樂』在市場上是有競爭力的。」他補充說:「少子化伴隨的是教育精緻化,家長不再只是帶孩子去傳統的遊樂園,而是更重視場域是否具有學習與成長的意涵。」從2023年開始,基地的知名度與服務量持續攀升,也逐步在實務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徑,讓教育與創意體驗在地方發光。
雙軸推動:在地體驗與對外輸出
協會的人力結構也別具巧思。林建叡和團隊善用鄰近的台南藝術大學資源,每逢旺季時,多達30位年輕的大學生們加入行列,擔任遊戲領隊和教育指導員。林建叡笑著說:「這是一種借力使力的方式,學生有活力、有創意,而且能快速融入我們的理念與文化,他們不僅解決了基地的人力問題,也讓協會的理念持續向下扎根。」
林建叡表示,2024年至2027年,新一輪的勞動部培力計畫啟動後,協會目前將自身發展分為兩大主軸:一為前述提供以「玩學」為核心價值的在地體驗服務外,二是以對外輸出空間設計與技術服務的新模式。
後者是基地團隊透過多年累積的實戰經驗,漸漸成為中南部地區地方創生團隊的重要協力夥伴,計畫投入包括美濃、六龜、後壁、彰化等地的空間活化計畫,提供技術顧問、設計規劃及裝修統包服務,有效幫助這些社區將閒置空間轉化為具有永續經營能力的文化地標。
六大核心價值落實於生活場域
林建叡強調:「勞動部培力計畫就像是我們的『天使投資人』,透過扶植與督促,逼著我們必須找出自己的商業模式。」而這個模式也逐漸清晰起來——主力客群鎖定了補教及教育產業,其次是觀光旅遊業。 協會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單純是空間設計,更重要的是以體驗式服務作為終端運作的關鍵,形成以藝術與設計為基底、教育服務為主體的獨特經營模式。
而在社會影響力的層面上,協會充分體現了「社會設計」與「共益性原則」。大崎村落創藝基地的影響力,不僅僅限於場域的改造,更將六大核心價值具體化落實於日常運作之中:
1.透過豐富且充滿趣味的親子休閒活動,打造吸引家庭共遊的場域;2.推動聚落宜居計畫,使社區環境更適合居民長期定居;3.青年培力方面則透過教育與實務結合,積極培育年輕人才留在當地;4.孩童陪伴則提供優質且豐富的學習成長環境;5.物產行銷致力於推廣在地特色產品如芒果、菱角等,帶動地方經濟活絡;6.場域串連則串起南藝大、烏山頭水庫等鄰近地區,形成資源共享與共好的模式,真正為偏鄉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與發展動能。
此外,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大崎村落創藝基地成功為當地創造了穩定的就業機會,並在整體地方振興藍圖中扮演重要角色。居民透過直接參與基地的各項活動與建設,逐漸感受到地方經濟的振興與生活品質的提升。
透過多年的經營與創新,大崎村落創藝基地不僅完成自身轉型,也用行動證明:偏鄉不是不能做事,而是需要一套接地氣的方式去經營。協會的做法沒有標準答案,卻讓人看見了:當空間被持續使用、人才願意留下、地方開始有收入,改變就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臉書官網
村落經營、設計、育兒:羅婉慈的理想生活實踐
「我喜歡從『想要什麼』開始,而不是先去想『會遇到什麼困難』。」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的共同主理人羅婉慈說。
2019年透過「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加入團隊的羅婉慈,從南藝大建築所畢業後選擇留在台南。她擅長視覺設計,負責基地的地圖繪製與空間識別,讓地方的紋理轉化為具故事性的視覺語言。對她而言,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是「可以從頭玩到尾」的自由與創造性。結婚、生子,她的人生節奏與地方創生同行。現在的她,一邊育兒,一邊持續投入社區營運,踏實走出自己定義的理想生活。

▲台灣城鄉藝農協會將「村是遊戲小島」做成獨特定位,光2024年暑假就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3,500位大小學童。(台灣城鄉藝農協會提供)

▲經過多年的累積與創新,台灣城鄉藝農協會的目標更加清晰,也找到對外輸出空間設計與技術服務的新獲利模式。(右一為林建叡)

▲台灣城鄉藝農協會漸打出知名度,時有電視旅遊行腳節目採訪。(台灣城鄉藝農協會提供)
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