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剛來這裡是一片休耕的荒蕪地,也因為休耕,給了有機最好的機會!」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陳評煌說。
這裡是桃園市大溪區南部,因為接近石門水庫水源保護區,必須受生態保護,造成農地長期廢耕,形成一片荒煙蔓草;但正因如此,對於發展有機農場而言,沒被農藥汙染的土壞,反而成為得天獨厚的優勢。
陳評煌退休前是高中的老師,沒想到退休後竟成為這片休耕地翻身的關鍵推手。十多年來,他一點一滴集合社區居民之力,在這塊土地種出了被外國人稱為「超級食物」的有機羽衣甘藍、台灣優良農業技術奧援成就的「巧克力番茄」、長在樹上的「漂浮西瓜」等,都成了合作社的招牌作物。
2021年他成立「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並開始透過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擴大協助在地小農轉型為有機生產。更多有機蔬菜像綠竹筍、筊白筍、番茄、玉米、地瓜、草莓等等多樣化的有機農園,串連成今天20多公頃(含有機認證面積及友善耕作面積)的有機農業聚落,更是北台灣有機農場密度最高的聚落。
合作社扮演策略行銷角色
康莊合作社的角色並不僅止於協助農民種植,更關鍵的,它扮演策略行銷及分散品項的調節角色,也是串聯生產、通路與教育的核心平台。透過分工模式,農民專注務農,合作社則負責提供新知、媒合訂單與開發通路。合作社有機蔬菜產銷班以高品質、高價值的作物為主,協助產品進入高端市場,避開價格競爭。例如有機羽衣甘藍每公斤零售價行情在400到600多元,遠高於一般平價蔬菜。
事實上,陳評煌剛開始種植羽衣甘藍時,國內還不熟悉這項在國外被視為超級食材的明星蔬菜,陳評煌不藏私地將自己鑽研的知識和技術,分享給產銷班的農民,大家共同討論問題、切磋成長,如今這門技術已分享到台灣許多地方。
合作社建立有機產銷平台,將產品上架到美式量販店或生機商店等25家通路廠商,以及電商平台合作蔬果箱,並開發果醬、花茶等二級加工產品,提升保存與附加價值,增加實質收益。還供應學校營養午餐食材。
在「培力就業計畫」支持下,目前合作社進用5 人,協助合作社推廣農產品,包括到各項展售會擺攤,如台北的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花博園區、世貿展覽館等,還要協助農產品加工的發想及執行,以及辦理食農教育。並且協助許多小農和青農解決銷售問題,增加收入。
這批夥伴協助合作社打造有機產銷平台,已將產品上架到美式量販店或有機商店等25家通路商,包括在連鎖餐廳及電商平台等販售蔬果箱。合作社還開發果醬、花茶、麵條等二級加工產品,提升保存與附加價值,增加實質收益。另外也供應學校營養午餐食材。
合作社已從剛開始幾乎100%銷售一級產品,如今二級加工品和食農教育活動已占到營收的20%。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幾年營收成長亮眼,陳評煌透露,2022年合作社成立滿一年,營收約400 萬元,2023年約800 萬元,2024年營收已來到約1,100 萬元。
有機食農教育的極佳示範點
「食農教育是最重要的,」陳評煌說。食農教育是康莊合作社另一大重點工作,「農民擁有正確的有機生態觀,消費大眾建立『吃當季,吃在地』的觀念,認識有機農產品,有機才有未來。」因此他定期開設農事講座,帶動農民與民眾的雙向學習,還要教大家怎麼吃,如何料理,例如羽衣甘藍打成綠拿鐵,是最流行的養生飲品。還能DIY羽衣甘藍生菜沙拉或黃金泡菜,都很受遊客歡迎。
康莊合作社堪稱是結合農業資源、推動有機食農教育的極佳示範點。合作社結合大溪好山好水和休閒農業業者,設計出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如「康莊蔬食趣」,常有國小與幼兒園團體報名;小西瓜種在樹上的「漂浮西瓜」,更讓遊客嘖嘖稱奇,也成為網路熱議的話題。還有合作社擅長的新品種番茄,就很受來觀摩台灣農業改良技術的國外訪客歡迎。合作社也配合企業推動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環境、社會、治理),提供生態導覽、採摘體驗與農村風味餐等活動。
過去4年,康莊有機聚落執行了超過300場食農教育活動、50場企業活動,每到假日,遊客絡繹於途,帶動地方觀光與產業收入。還舉辦超過20場社區共識工作坊,讓產業契作量增加了300%。
「共好,也會共榮。」從一個人口外移的荒蕪土壤,老天給了得天獨厚條件的好地方,合作社成員從十多位變成三、四十位,連更遠一點的拉拉山、寶山、尖石鄉農民,也希望加入跨區合作。青年留在家鄉了,休閒農場、民宿還有餐廳出現了,甚至有咖啡小農投入,吃的、住的、玩的都有了,也吸引更多人到大溪的康莊有機聚落,感受螢火蟲回來了,而土地永續、生物多樣性的有機生活,也回來了。「這才是有機生活!」陳評煌笑著說。
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官方網站
陳峻緯/蘇玲玉 在學習與付出中找到工作熱情
陳峻緯與蘇玲玉都是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下返鄉的進用人才。
擔任專案經理人的陳峻緯(左圖),在合作社的主要任務是辦理食農教育活動,無論是與農民交流切磋農業新知,或是與民眾、學童及企業的食農體驗活動,讓大學為農學院科班出身的他,有機會學以致用。陳峻緯說,因為培力計畫,讓他能在家鄉附近就業,將所學貢獻地方,還能從理事主席陳評煌研發培育的新品種中吸收新知,再推廣出去,也延續了自己對農業的熱情。
蘇玲玉(右圖)原本在飯店工作多年才中年轉業,利用勞動部的培力課程歸零學習,扎扎實實地認識了有機農業,自己也建立起正確的有機觀念,重新認識飲食健康這件事。而在工作中能把自己所學運用於食農教育活動中,並看到民眾有所收穫,她深深覺得,這正是最健康又快樂工作人生!

▲把小西瓜種在樹上的「漂浮西瓜」,讓遊客感覺新鮮又好奇,也成為網路熱議的話題。(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提供)

▲合作社夥伴小心翼翼地包裝羽衣甘藍,準備出貨。(林穎成攝)
![]() | ![]() |
▲原本荒廢的土地,如今蓋起一排又一排的有機溫室農場(左圖),產品豐富多樣。(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提供)

▲高中教師退休的陳評煌(中),帶著一群培力夥伴,在田野教室中創造了教育職涯第二春。(林穎成攝)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林子靜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